|
|
太平洋两天五起地震 数万人伤亡牵动人心
印尼27日清晨爆发了今年以来全世界伤亡最严重的地震。28日,同样位于南太平洋地区的汤加、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国南海和菲律宾又接连传来地震的消息。地震,这个可以顷刻间夺去成千上万条生命的灾难再次成为各大媒体上令人揪心的字眼。听着从灾区传来的不断攀升的伤亡数字,人们不禁要问:面对地震,人类拿什么来拯救自己?
10多名华人遇难
里氏5.8级(美国和中国地震台网的测定分别为6.2和6.4级)的印尼地震在睡梦中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截至记者发稿时止,死亡人数已上升到近5000人,2万人受伤,20万人无家可归。目前救援工作仍在紧张地进行,印尼红十字会预计伤亡人数还将不断上升。地震造成大量房屋被毁,道路被撕出一条条口子,大部分地区电力供应和通信中断。日惹机场跑道遭到破坏,机场被迫关闭,给救援带来不便。
地震发生以后,印尼政府高度重视,总统苏西洛当天奔赴灾区,并与灾民同睡帐篷。联合国、欧盟、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纷纷向灾区提供了救援物资和医疗队伍。我国政府也在第一时间发去了慰问电,并表示将向印尼提供200万美元的援助。中国驻印尼大使馆赴灾区工作组于28日上午前往地震灾区调查情况。据日惹华社人士说,目前已知有10多名华人在地震中遇难。
这次发生地震的日惹自治区日惹市是印尼的历史文化名城,是爪哇文化的发源地。在古代,它是统治爪哇的玛打兰王国的首都。印尼独立初期,日惹曾是临时首都,人口密集。由于历史悠久,日惹地区的建筑都很陈旧,多数是两三层的砖房,地基不牢,抗震性差。加上这次地震的震中距离日惹市仅37公里,从而造成了巨大人员伤亡。
作为伊斯兰国家,中东各大媒体28日都在显要位置报道了印尼地震的消息。《中东报》认为,由于近年来多次灾害均发生在印尼著名旅游区,将给印尼的旅游业带来打击。
近年来,印尼能登上世界新闻头条的几乎都是自然灾害的消息。肆虐的海啸、喷射的火山、地震的废墟,带给世界的都是触目惊心、撕心裂肺的画面。印尼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亚洲和大洋洲的交界处,是最活跃的地震火山带之一。据统计,印尼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活火山——129座,地震频度仅次于日本。但发生在印尼的地震强度却是世界第一。根据美国地震机构对近百年来10次大地震的统计,有3次发生在印尼:1938年2月的班达海附近海域地震,8.5级;2004年12月26日在苏门答腊西部海域的地震,8.7级,以及2005年3月28日在北苏门答腊的地震,8.6级。
一天四次地震引人关注
就在人们还在为印尼地震揪心之际,南太平洋岛国汤加、巴布亚新几内亚附近海域、中国南海以及菲律宾马尼拉28日相继传出的地震消息更在人们的心中激起了一阵冲击波。虽未传来人员伤亡的消息,但不免引起人们的一些猜测。专家认为,自从南亚海啸以来,印度洋板块一直处于调整期,之后的一系列地震都可以说是它的后遗症。整个地球的运动就像人的神经系统,有些连锁反应是正常的。
中国地质大学孙进忠教授称,大地震的活跃期和平静期在空间上是交替的。印度洋板块如今重新开始活跃,印尼处于印度洋板块边缘。这次地震不会给中国带来直接影响,即使最大的9级地震,灾害范围也只是几百公里,大海啸爆发时,中国也没有感受到直接影响,只是在地下水成分上有一些变化。
地震仍是人类最大的敌人
纵观人类历史,虽然不乏战争的杀戮,但自然灾害仍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最大敌人。而地震作为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具有发生时间短、波及面广、很难准确预测等特点,也给人类带来了最大的伤害和损失。
地震造成的伤亡人数触目惊心。2003年伊朗古城巴姆发生的6.8级地震中,3.5万人死亡,数万人受伤;2004年由印尼苏门答腊大地震引起的海啸中,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万人丧生;2005年南亚大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巴基斯坦有超过5万人遇难。
除了生命的代价,地震对经济的摧毁性打击也是其他灾难无法比拟的。有专家指出,从经济损失指数上看,现今地震灾害的单位时间损失率为前80年平均损失率的数十倍。1994年的美国洛杉矶6.8级大地震和1995年的日本阪神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达200亿美元和1000亿美元。
此外,地震带来的恐慌和社会问题更是长久无法根除的。此次印尼地震后,就因为一名日惹警方负责人在接受广播采访时说了句“地震后会发生海啸”,结果大批百姓弃家出逃,马路上交通拥堵。后来政府不得不出面辟谣。
准确预测很难实现
如此巨大的损失让人类痛心疾首,但又显得有些束手无策。人类真的拿地震没招吗?地震是否真的不可预知呢?
地震是地球形成的衍生物,甚至比人类更早来到这个世界上。人类的祖先对于地震的发生曾有过很多富有想象力的设想。在古代的日本,人们认为地震是地下的鲶鱼翻身造成的,而古代的印度人则认为是地下的大象发怒造成的,在中国,人们认为地震是因为“阴”和“阳”关系失调。从中国公元132年的“候风地动仪”,到欧洲的水银溢流的方法,准确预知地震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全球性的地震台网才初具规模。我国成功预报了1975年2月4日发生在辽宁海城的7.3级地震,成为人类第一次准确用仪器记录地震。
目前,人类对地球的认知还不如对太空的了解。地震预报远没有过关,还停留在半经验半理论阶段。有专家比喻说,我们就像生活在一个巨人身上的小人国,发生地震,并不需要巨人大发雷霆,它轻轻一动,对我们来说就是一次地震。对地震前兆的监测,不是对巨人是否发怒的监测,而是对巨人微小动态的监测。因此,准确的监测是非常困难的,目前的技术、设备都还达不到。
另一方面,这种灾难引发的巨大后果也让各国在发布地震信息前非常谨慎,错误的信息可能引发更大的社会“地震”。
发达国家从房屋结构入手
地震的准确预测还无法完全实现,地震发生在哪儿也无法选择。在这种无奈下,发达国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地震的防范上。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在建筑抗震、防火等安全性方面的规定复杂而严格。日本《建筑标准法》规定,日本的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抗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一个建筑工程要获得开工许可,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普通的一个八九层公寓楼,其抗震报告书动辄厚达两三百页。特别是阪神大地震造成6000多人死亡后,日本进一步提高了防震抗灾的要求,日本铁路公司也对易发震区的新干线高架桥的大约3000根桥墩实施了加固措施。
此外,日本还很重视对居民防灾意识的训练。随处可见将校园、公园、缓冲绿地等公共设施作为避难所的指示牌,让居民在突发灾害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安全地带。此外,日本各地还设有许多防灾体验中心,免费向市民开放,供人们亲身体验发生灾害时的实况。日本政府还要求每个家庭都配备一个救生箱,里面装上足够几天用的食物和水、一个手电筒、一个收音机和一个急救箱。
美国除了制定严格的建筑法规,还在紧急救援上大做文章。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集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救灾体系,建立了一个统合军、警、消防、医疗、民间救难组织、宗教慈善团体等一体化指挥、调度体系。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防震的重要性。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监测站。例如印尼就在全国设有58个地震监测站,其中30个模拟站,28个数字化站。但单凭一己之力恐怕很难与地震抗争,除了学习先进的防震减灾经验,国际合作成了各国共同的选择。这种呼声在2004年海啸后也越发高涨。驻印尼特派记者管克江 驻沙特特约记者 齐水墨 记者 李宏伟 《环球时报》 ( 2006-05-29 第03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