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方高校来说今后几年仍然是集中精力抓建设的时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的教育资源不太可能再大规模迅速增长,因此在人才培养规模尤其是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规模上不会再有外延式的发展,应仍立足于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提高质量。 在质量、规模、效益协调发展方面,北京工业大学采取了两方面的对策:一方面是大力挖掘办学资源,努力提高办学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北京市人民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知行结合,实践教学一条线,提高学生的认知、实践和创新能力,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在这两方面对策指导下,其一是学校确实为北京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上的支持。1997年至2002年,北京几十所高校和100多家科研单位毕业生在京就业总计16.8万人,其中我校为1.3万余人;按本专科毕业生在京就业人数统计,我校约占总数的9.2%。“实践能力强,上手快,综合素质好”,是社会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代表性评价。其二是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和学术声誉显著提高。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众多国内外赛事频频折桂、屡获佳绩;学生制作的《龙之传说》、《SquirrelAttack》两部作品更是蝉联了微软“创新杯”渲染技术专题竞赛04、05两年度的全球总冠军。2003年以来,学校已获得两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学校内涵式发展策略初见成效。
2、统筹教育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工作,保持学校均衡发展
科研工作对于高等学校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科研工作的水平决定高等学校的类型、层次,更重要的是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途径。我们讲提高教学质量,不是恢复到改革开放之前那种纯粹教学型的模式,而是依据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科研水平提高,在新的层次上的新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时到如今,我们很难想象不依赖科学研究,还怎么能做到教学水平提高?不进行科学研究,很难了解来自学术、社会以及学生的需求,很难把握同行的教学水平,很难接触新的教学技术和方法,而以上这些都是教育教学水平赖以提高的基础。所以对于地方高校而言,科学研究工作必须和人才培养相结合,为人才培养服务。基于对高校科研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关系的深刻认识,近几年来学校承担了一大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攻关、攀登计划等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工程项目,完成科研成果1000余项。2004年度,学校科技经费共计2.66亿元,总额位居北京高校前列;共有12项科研成果获得各类省部级以上奖励;专利授权50项,在全国高校排名第24位,国家三大科技奖励3项,在全国高校位居第12位。这些科研工作的开展和成果的取得,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搭建了良好的基础和平台。地方高校的科研工作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专业学科的科学研究,二是教育教学研究。相对于学科专业的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研究更要大力加强。地方高校相对建校历史不够长,在国家多年教育资源配置上也无优势可言,目前面临的发展方向、发展步骤、发展策略方面的问题上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和套路可借鉴。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对国家高等教育形势、学校所处地域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需求以及学校的现实基础和条件的清醒、科学的分析和认识,教育教学研究是地方高校作出科学选择和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要以教育教学研究的成果指导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和研究来丰富教育教学研究的成果。
3、统筹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
无论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抑或是管理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高素质高能力人才队伍的智力支撑。高校作为一个整体,构成它的各个部分都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和任务。哪方面工作不到位,都势必影响学校事业的发展。对于一个学校发展来说,学术队伍建设和管理队伍建设同等重要。所以,我们一直坚持没有好的师资队伍就不会有高水平的管理队伍的观点。学校持续实施跨世纪人才战略和人才强校战略,一方面着力引进高层次、高水平学科、学术带头人,包括引进两院院士6人、双聘院士10人,学科带头人40人、学术骨干300多人,用引进人才带动了学科建设;另一方面高水平的学者也充实了学校管理队伍,一批年富力强、有学识、有思想的年轻学者走上了学校主要职能部门的管理领导岗位。这不仅使管理理念水平、管理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也很好地促进了教学、科研、管理三方的协调发展。
4、统筹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环境
相对于学校基础设施和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更为艰巨,需要持续、不断努力的工程。广义的校园文化包括高校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高校环境文化由学校的教学研究设施和人文景观等构成。制度文化包括大学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及其运行规则。精神文化主要指大学的办学理念、价值取向和大学人的思维方式及精神风貌等。由高校教师、大学生和管理人员组成的“大学人”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和创造者。校园文化水平直接决定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高低。
学校近几年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样得益于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校园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学校转换以往以教育者为中心的姿态,改变单纯的灌输式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以“成长、成才、成功”为主题的“三成”教育,推行生动丰富的体验式、互动式、情境式教育,收到了显著效果。为畅通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在学生中间建立了约谈和接待日制度,定期和学生约谈或接受学生来访,新颖而务实的沟通方式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和欢迎。通过开学典礼、奖学金颁奖典礼、毕业典礼“三大典礼”从形式到内容的创新,营造了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科技活动,各种形式、层次的学术活动,各种科技创新基金和创新奖的设立,激发了学生探索和创新的主动性,形成了“积极、向上、进取”的校园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基调。
发展需要良好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人人能够发挥聪明才智的校园和社会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地方高校要站在人才强校的高度,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的舆论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民主活泼的学术环境,条件良好的工作环境,舒适优雅的生活环境,形成党员干部思发展、师生员工思成才,想事、干事、干大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地方高校的发展,就是要形成用事业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制度保障人才的良好环境,也只有如此,地方高校才能够全面、协调发展。
(北京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征文活动获奖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