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核心提示]
过去,红层地区是地下水开采的“禁区”,缺水让当地群众苦不堪言。
红层找水让饮水困难户吃上了优质地下水,这意味着,我市120万红层地区严重缺水的群众可以利用它解决吃水问题。由于缺水,农民只好种植抗旱能力较强的农作物。
过去打的人工土井水质较差。
1998年,一条坎坷的机耕道通向了铜鼓山,从这年起,铜鼓山开始出现农民建的小楼房;2002年,浅机井抽出的地下水流进铜鼓山上农家的水缸,从这年起,山上农民的腰包开始鼓起来。
高山村老村委会主任彭云海说了一句大实话:没有水,没有路,要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怎么干都是白干。
高山村村民扔掉了让他们难以承受的水桶,但在我市农村,还有太多的人在重复他们的苦难。
据市地勘局初步统计,我市红层地区面积约3.85万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46.7%,主要包括璧山、永川、大足、荣昌、铜梁、潼南、合川、北碚、梁平等23个县(市、区)。这些地区用水不安全的人数为320万,其中严重缺水人口达220万。
从2001年开始,中国地调局、市地勘局在铜梁、璧山、大足、永川、荣昌和梁平的红层缺水区实施了找水科研项目,探索以浅机井的形式利用优质地下水资源解决农民的缺水问题。
5年来,红层组在荣昌、大足、璧山、永川等地打井2438口,成井2319口,成井率达到95%以上,2万余人和1万多头大牲畜饮上了机井水。去年和今年,市委、市政府都将红层找水项目列为“八大民心工程”之一。
市地勘局副局长王力认为:从目前的探索来看,红层找水技术成熟可靠,供水稳定。打浅机井供水投资小,一般打一眼井只需花1200元左右。而且它见效快,不占耕地、运行维护成本低廉,水质好、不受季节影响,对帮助农村分散居住的饮水困难户优势明显。
据调查,红层区严重缺水的220万人中,适合用浅机井方式解决的有120万人。
“水镇长”艰难寻水
“唐突了,唐突了。”回忆起几年前的那一次“冲撞”,荣昌镇铜鼓镇副镇长唐佑水还很是过意不去。5月24日晚,他满满敬了市地勘局208水文地质队红层组技术负责人肖兴亮一杯酒。
一杯酒把事情带回了2002年初的一天。208水文地质队红层组工作人员来到荣昌县北部山区最为缺水的铜鼓镇调查,他们肩负着一项特殊的使命:在水文地质条件极其恶劣的铜鼓山上钻井找水。
铜鼓镇是典型的红层地区。所谓“红层”,是指由红色泥岩和砂岩构成的地层,我市农村常见的石骨子地就属于红层。由于这些泥岩和砂岩韧性强,在地壳发生地质构造运动时,不易受水平应力作用而破裂,难以形成裂隙或裂隙很小,进水不易,难以蓄积地下水。也正因为如此,有关地质学教材将“红层”归并为无水层。
位于红层地区的铜鼓山是一道分水岭,山上的地表水向两侧的沟谷外泄,因此当地的农民掘井视铜鼓山为采水“禁区”,称“在铜鼓山上钻水比钻石油还难”。
肖兴亮找到了唐佑水,告诉他,铜鼓山一带水文地质条件特殊,对于“红层找水”很有科研价值,他们想在山上钻井打水,这一切都是免费的。唐佑水半信半疑地接过肖兴亮的介绍信,一句话顶了过去:“你骗谁啊?”
唐佑水当时想:“他是企业的(当时市地勘局名称为市地勘总公司),免费?亏本的生意会做吗?而且,搞水文地质的都晓得,铜鼓山上根本不可能钻出水来!”
在找水问题上,唐佑水是自信的。他在当地是出名的水专家,被群众称作“水镇长”。
唐佑水出生在铜鼓山上,因为祖祖辈辈饱尝缺水的艰辛,父母将他取名为“佑水”,以期待能够风调雨顺。从小,他就目睹了乡亲们找水的苦难生活。
多年来,铜鼓山上高山村、刘骥村的村民只有靠修水凼积水,因此水在当地弥足珍贵。遇上一般干旱的年景,乡亲们就不敢掉以轻心了,水得反复利用:淘菜水、洗脸水、洗澡水用了不能倒掉,在沉淀后,上层的清水用来喂牲畜,下层的混水则倒进粪坑淋农作物。遇上特别干旱的年景,找水成为乡亲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每天天不亮就要打着手电筒走上一个小时山路,到大足县的季家、铁山排队挑水。前几年干旱时节,县委、县政府多次用消防车、环卫车把水送到铜鼓山上,1998年春节,县里向全村村民送来了“慰问品”———水。
因为缺水,当地农民发展农业生产也摆脱不了缺水阴影的笼罩。农民养猪一般不敢超过两头———养多了水就成问题。1991年、1994年、1999年、2001年,由于春旱严重,高山村等地6月中旬才栽插秧苗,抽穗扬花时又遇伏旱,造成大面积减产或绝收。
当地人编了一则民谣描述缺水带来的苦难:“有女莫嫁铜鼓山,红苕好吃水难担;要想吃顿白米饭,除非腊月三十天。”
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唐佑水就立志为乡亲们找水,他向民间的老打井人请教打土井的方法。“两山夹一嘴,打井有泉水;大山低嘴下,打井泉水大。”唐佑水随口念了几句关于打井的农谚。
唐佑水还找来水文地质方面的书研究如何打机井,但在铜鼓山上就是打不出地下水。一位水文地质专家告诉了他一个残酷的事实:像铜鼓山这种地区,根本不可能打井。
不得已,唐佑水向镇里建议,必须在山上兴修蓄水池,才能解决缺水问题。于是,一批大大小小的蓄水池在铜鼓山上建成。唐佑水带记者参观了建在铜鼓山顶上的一口容量达3000立方米的蓄水池———天龙池,这口蓄水池在2001年建成,花了20多万元,有专人管护。
“修蓄水池成本太高,像天龙池这样的池子也是争取了多年才建成的,而且它的水量受降雨量影响,干旱年景不能满足群众需要,另外,水质也成问题,蓄积的雨水只经过简单的处理就供群众饮用。”唐佑水说,“没办法,除了修蓄水池外,我们别无选择。”1来源: 华龙网 2006-06-08 06:01 编辑: 春夏
铜鼓镇刘骥村的村民在机井台上写下感激的话语。
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农民打井队在红层地区找水十拿九稳。
红层也能打水
但就在2002年,架不住肖兴亮的反复游说,唐佑水勉强同意派人陪地质队员上山勘查。
经过测绘、分析,当年4月,地质队员在铜鼓镇高山村打出了第一眼井,沉睡了多年的地下水终于被唤醒,一天之间,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迅速传遍了铜鼓山。
在唐佑水惊诧的目光中,两年时间,地质队员在山上打了380多眼井,基本解决了当地400户1500人的“水荒”问题。
高山村五社的黄禄珍夫妇就是受益户之一,72岁的黄禄珍因此远离了与她相伴66年的挑水生活。黄禄珍从6岁开始挑水,不管刮风下雨、寒冬酷暑她都要翻山越岭到两三公里外的大足县铁山镇挑水,如果家里遇上建房、来客,她每天得挑三次水,一次挑两三挑。黄禄珍的机井打好后,她安好了抽水泵,只需一抬电闸,清澈的地下水就流进了水缸。“我挑了一辈子水,没想到还能用上自来水。”黄禄珍说。
没有锦旗,没有鲜花,铜鼓山上的村民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地质队员的感激。刘骥村一社的廖祖科在地质队为他打的机井台上歪歪斜斜地写道:“吃水不忘各级领导跟(给)刘异(骥)村减(解)决了水。”
中国地调局一位专家到铜鼓山上考察后说:“铜鼓山的实践改变了水文地质学一种错误认识。”
在富水性差的红层,为什么农民打井队打不出水,地质队员却能“一钻就中”呢?
5月24日,荣昌县远觉镇狮子桥社二社,吴世刚正带领他的农民打井队,在温绵安家门口的柑橘树下,找到了那个由红层组技术人员用白漆划成的圆圈,挖开浮土,露出岩石,在上面支起井架,“轰轰”地开始钻起来。
208水文地质队红层组项目经理黄杨指着这口机井向记者做了通俗易懂的讲解。
“在红层的浅层风化裂隙带,同样含有地下水,只不过水量很小,一般每天只能出水一两个立方米,过去觉得这种水量根本不具备开采价值,因此给判了‘死刑’。”黄杨说。
由于以前开采地下水是大规模集中利用,因此要单井出水量为每天500立方米才能认为是水量丰富,每天出水50立方米以下就被认为是水量贫乏,不具备开采价值。
1996年,时任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环境处处长的葛文彬回到璧山县农村老家,看到当地人自己打浅机井,用水泵抽水,解决了缺水问题,觉得很好奇。葛文彬本来就是水文地质专家,经过调研,他发现用这个方式使用红层浅层地下水,能有效地解决红层地区的缺水问题:虽然单井出水量小,但一家农户每天只使用半方水甚至更少,因此出水量每天只有半方的地下水也有了开采价值。在干旱地区,这个标准甚至可以降到每天出水0.3立方米。
葛文彬的想法被层层上报到中国地调局,当年,地调局要求包括重庆在内的四川红层地区实施地下水资源勘查及供水示范工作。2001年,红层找水项目立项。过去认为没有供水意义的红层浅层地表水被救“活”了。
“红层可以找水并不等于谁都可以在红层找水。”黄杨说。要在红层找到水必须要找到能蓄积水的裂隙带,而要找到裂隙带就得有一系列前期工作:当地的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资料、卫星照片解译等,像铜鼓山这种找水难度大的地区,还必须“动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只有做了这些工作,才能准确找出地下裂隙及咸淡水界面,才能知道在哪里钻井,能钻多深,否则钻深了可能出来的是“盐巴水”。这些专业知识和专业工具,都是农民打井队无法拥有的。
在完成了红层找水科研项目后,现在,地质队员并不自己钻井,而是在完成水文地质测绘等前期工作后,在找水地区确定井位。拥有专业资质的农民打井队根据他们确定的井位打井。
“以前,遇到这种四周都被切割的地形,我们根本不敢打井,现在好了,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十拿九稳。”吴世刚说。
离开“口渴”的日子
5月,最适合打井的时节之一。
24日下午,由于头天下了雨,通向远觉镇棕包田村的机耕道上积了水,几只鸭子在水凼里欢快嬉戏,越野车驶过,鸭子便四处扑腾。“以前人都没水吃,哪有水池养鸭,这些鸭子都是‘旱鸭子’。”一位当地人说。
棕包田村三社的马文芳把记者带到院坝前的一眼机井旁,水汩汩地向外流,这是一口自流井,有大约20米深,20多天前打的,掬一口水尝尝,清凉甘甜。
“抽了一个多小时水都没抽干,每天能出水八九方吧,两家人,人吃,牛吃,都够了。”马文芳说。
马文芳家里养牛,但她不敢多养,一头牛每天要吃一两挑水,棕包田村地势高,水都流到沟里去了,多养两头牛每天光挑水就能把人累得够呛。马文芳周围住了几十户人,他们面临和她一样的难题,在熊家坝,有一户找人打了几眼井,打出来的全是泥浆。10多年前,马文芳也找人在院坝里打了一口,打到7米多深时,出水了,但估计每天只能出水0.15方,马文芳觉得很满足,“人吃总该够了。”
今年,市发改委、市国土房管局、市地勘局和荣昌县政府共同出资105万元,在荣昌实施红层缺水地区地下水供水项目整村推进示范工程,打一眼井需要投入1312元,这笔钱能打800眼井,为了起到示范作用,这800眼井将集中分布在几个村,完全解决这几个村的饮水困难。
棕包田村因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级推进村而得以入选,红层组将在棕包田村和它邻近的高观音村打400眼井,现在已打了320眼,其中包括马文芳家。
一分钱不花让马文芳白捡了眼井。“没什么说的,多养几头牛就是了。”马文芳喜滋滋地说。
远觉镇党委书记吕文玉和马文芳有同样的心思。在2003年一次调查中,远觉镇1.5万人中有一半饮水困难,就是有水喝的群众,大多喝的土井水,细菌指数普遍超标。没有水,农民发展养殖业成问题,县里提倡大力发展生猪,但全镇只有生猪1万多头,而南部饮水条件较好的乡镇一般都有三四万头。在1999年前,远觉镇还是市级贫困乡镇。
“有了水,远觉镇成为天友公司奶牛基地有望了。”吕文玉说。
远觉镇有退耕还林面积5000亩,草源条件好,由于镇里300多位回民的带动,养牛的农民比较多,以前由于缺水,镇里有几十位农民到永川等地去养牛。现在,远觉镇引进了一位业主建奶牛场,奶牛场旁边专门配备了4眼机井。“奶牛场每天能产一两吨牛奶,这样,天友公司就可以在镇里建牛奶收购站了,有了牛奶收购站,就能带动农民养奶牛,一头奶牛一年可收入4000元到5000元,我们计划今年能发展400头。”
“水,最终会变成奶的。”吕文玉笑着说。
远觉镇棕包田村一眼刚打好的机井还没正式投入使用,放学的孩子们常常来到这里喝上一口清凉甘甜的机井水。文/日报记者邹密曾立图/日报记者任 伟前一页 2 来源: 华龙网 2006-06-08 06:0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