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家境贫穷从小打架不要命
扎卡维原名叫艾哈迈德·法德勒·纳扎勒·赫拉利。现在的名字——阿布·穆萨卜·扎卡维是他2000年在阿富汗给自己取的化名,穆萨卜是他父亲的名字,扎卡维则代表他的故乡扎尔卡。
1966年10月20日,扎卡维出生在约旦安曼以北的扎尔卡。扎尔卡城市规模并不大,但人口分布较为密集。扎尔卡在阿拉伯语中是“蓝色”的意思,这源于古代这里曾经是一片湖泊沼泽。扎卡维的家在扎尔卡的卡萨拉特区,这是位于城市北郊的一片“赤贫区”,大多都是低矮破旧的小平房。当地人说,只有强盗才敢走上这里的街头。扎卡维家是当地贫穷户,他本人有7个姐妹和两个兄弟,他父亲是民间游医,母亲患有白血病。
据扎卡维小时候的朋友说,童年时的扎卡维与普通男孩没什么区别,整天和同伴在马路上追抢足球,学习成绩曾经还可以,还有消息说他的平均成绩达到B等。但是,扎卡维从小就很少上清真寺,却喜欢打架。扎卡维的堂兄穆罕默德·艾尔·扎瓦拉回忆道:“他个子不算高,但却是个打架不要命的家伙。”
中途辍学结交伊斯兰极端分子
据扎卡维的家人说,扎卡维17岁那年就辍学了,此后他开始酗酒、文身,这都是伊斯兰教义所不允许的。
扎卡维的妹夫哈米回忆说,22岁那年,扎卡维随一大批阿拉伯青年来到了阿富汗东北部寻找“工作机会”。在那里,他本来是想从武,但是前苏联军队刚好在那年撤出了阿富汗,迫于无奈,只好操起了笔杆子,为一份名为《铜墙铁壁》的“圣战”小刊物做记者。
1992年,扎卡维重返约旦扎卡尔市,加入了一个叫做“向教长效忠”的伊斯兰军事组织。该组织很快就引起约旦当局的注意。1992年,扎卡维锒铛入狱。
一名叫做阿布·多马的前狱友透露,狱中的扎卡维非常好酒,性格也十分暴躁,他喜欢对同一间牢房里的囚犯发号施令;喜欢回忆在阿富汗时期的生活;喜欢用简易制作的杠铃锻炼身体;不喜欢说话,表情严肃。不过,有意思的是,扎卡维最初痛恨的是曾入侵过阿富汗的俄罗斯人,刚开始还曾对美国人有好感,说美国人是基督徒、是信徒等等。但是,坐牢期间,扎卡维吸纳了更加激进的伊斯兰主张。大约1998年,就在美国驻中非两个大使馆遭到“基地”组织袭击后,扎卡维也开始谈论杀死美国人。
会晤拉登成为武装头目
1999年3月,由于约旦政府大赦政治犯,扎卡维获释。据扎卡维的妹夫哈米回忆说,出狱后的扎卡维也曾企图过一种普通人的生活。当时扎卡维的妻子已经给他生下了至少两个孩子,扎卡维曾想过做批发蔬菜的生意。但是,思想激进的扎卡维发现,自己充满了矛盾。
由于约旦容纳不了自己的激进立场,扎卡维只好于2000年初来到了和阿富汗接壤的巴基斯坦白沙瓦。在那里只住了不到半年的时间,由于他的巴基斯坦签证到期,同时约旦又宣布他涉嫌策划了一起针对基督徒朝圣地的恐怖阴谋,扎卡维离开白沙瓦,只身来到阿富汗,与“基地”组织的领导层首次接触。
当时,扎卡维在阿富汗的坎大哈和喀布尔与本·拉登等“基地”组织头头会晤。他请求他们给他援助和资金,帮他在靠近伊朗边界的赫拉特建立训练营。有了“基地”组织的支持和撑腰,这个训练营很快开张,吸引来大批约旦好斗分子。
2001年的“9·11”袭击事件之后,扎卡维在阿富汗与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成员一起抵抗以美国为首的入侵。同年年底,他在一次战斗中胸部受伤,断了三根肋骨。
美军悬赏与拉登价码相同
尽管扎卡维多年来与“基地”组织结成了同盟关系,但他建立了一个不同的网络。美国国家反恐中心认为,扎卡维的网络延伸至40个国家,与全世界24个武装组织建立了联系。这个基地组织的“第三把手”已经后来居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过了他的“前辈”本·拉登。近几年来,扎卡维制造了多起恐怖袭击事件,据信他还曾亲手把至少两个美国人质斩首。所以,他是伊拉克头号通缉要犯,与恐怖头目本·拉登同样臭名昭著。美国悬赏2500万美元要扎卡维的人头,与拉登的价码相同。
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曾经常突袭扎卡维的可能藏身地,但就是无法掌握这个恐怖头子的具体下落,这也给扎卡维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其实,从2003年年中扎卡维开始恐怖活动以来,美军和联军曾多次差点抓获扎卡维。2004年底,伊拉克内政部宣布伊拉克安全部队在费卢杰附近抓获扎卡维,但却因为没有将他认出而把他放走。2005年5月,扎卡维组织的网站宣称,扎卡维在与美国人的战斗中受伤。不过数天后,网站发表声明称扎卡维身体健康,已经返回伊拉克。(据《中国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