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捉迷藏
李林 画
上一篇介绍的是下棋、打牌、养鱼、唱京剧。从一定意义上说,这都偏重于老年人的乐儿。下面咱们就聊聊这孩子们的乐儿。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倘若有哪个孩子不爱玩,懒得活动,那您得留点心,是不是不舒服了。孩子们的玩法与大人们玩法有所不同——孩子们要玩得有意思、有兴趣,活动量大。也就是说,大人们在“静”中玩,而孩子们呢,则在“动”中耍。
推铁环:铁环是用金属棍做成的一个圆圈。推铁环,就是要把这铁环推着走。怎么推呢?则需要一个手柄,这个手柄的一端,有一个“U”字型的槽儿。推的时候,要将这铁环放在这“槽儿”内,一手扶着手柄,小步慢跑;手不能离柄,还得紧推。不大一会儿,这铁环就滚起来了。人推环动,环滚人跑;几圈下来,人也是一身汗。推铁环这玩意儿,有点意思。要推得好得有点技巧,同时还活动了身体。小时候,我们几个同学经常玩,还比赛看谁推得好。所谓推得好,就是不让铁环倒了;如果倒了,那就算失败,还得重新再来一次。
粘蜻蜓:这是孩子们的又一乐儿。夏天,京城胡同里树木葱茏,各家院子内花草繁茂,引来了不少的蜻蜓落在枝叶上小歇。孩子们见此情景,便玩起了粘蜻蜓。粘蜻蜓也需要点功夫,先要有一根长杆,然后在这长杆的顶端沾上“面筋”。发现有蜻蜓后,蹑手蹑脚地走到树下,慢慢地将长杆伸到蜻蜓的翅膀上,用劲一粘,蜻蜓到手了。记得放暑假的时候,我们胡同里的小孩经常结伙儿去粘蜻蜓。玩的时候,还有分工,大个儿的负责粘蜻蜓,小一点的专管拿蜻蜓,将粘下的蜻蜓夹在手指缝儿里。等完了事儿的时候,大家兴致勃勃地凑在一起比比谁粘的蜻蜓多。粘得多的人自显得意之态,手里拿着蜻蜓在小伙伴面前炫耀一番。在粘蜻蜓的同时,孩子们还喜欢粘知了。粘的方法与粘蜻蜓一样,所不同的是,知了的叫声很好听,用线把它拴住放在院子扁豆架上,任其“歌唱”,更是一乐。
搽棍儿:搽棍儿,现在的孩子们没见过,更不了解。先说这棍儿,那时在商场里有专门卖这棍儿的,这棍儿有3寸多长、圆珠笔芯那么细。棍儿上涂上红的、绿的、黄的等各种颜色。那时候这小棍儿不贵,一捆100多根也就一毛钱。玩的时候,每个孩子一人一捆,大家凑在一起可以摆出各种图案,也可以按不同的颜色分类,还可以用来数数。您还别说,有不少孩子小时候就是通过玩这搽棍儿来分辨颜色和认识数的。笔者就是其中之一。
打游击:这是少年儿童常玩的一种游戏,也常被纳入少先队的“队日”活动的内容之一。记得我们那时常去的地方有景山公园、北海公园等。一听说要搞活动,班里的同学都跃跃欲试,积极参加。活动开始,老师将同学们分为两组,男女生搭配。一组从北面登山,一组从南面登山,看哪一组的人先到山顶。先到山顶的同学要“守住山头”,还可以“俘虏”对方的人,“俘虏”的人越多,就成为了“胜利”的一方。玩的时候,我们都统一着装——男同学白衬衣、蓝裤子;女同学则是白衬衣、花裙子;胸前都飘着鲜艳的红领巾。搞这活动一般都在春秋季节,那时百花争艳,草木葱茏,我们这一群孩子漫山地跑,那个高兴劲儿,至今印象还很深刻。
捉迷藏:如果说“打游击”的活动是学校统一组织的话,这捉迷藏则是胡同小孩们自发玩的一种游戏。北京的胡同,纵横交错,犄角旮旯的地方较多,这为孩子们玩捉迷藏天然地提供了条件。小时候,笔者常跟小伙伴们一起玩,特别是在晚上玩更有意思。大家先说好了,由一个人在墙根处闭上眼睛,等大家分别藏好了,由这个人去找。大家藏的地方挺隐蔽,有的躲在门后,有的藏于胡同一角,有的隐身树后,加上天黑,很不好找。那个找的人得费点心思才能“抓”住个人。一旦“抓”住,只听一声惊叫:“逮住了!逮住了!”随后大家呼啦啦地跑出来,说笑一番后又开始下一轮。捉迷藏游戏,一是锻炼勇敢,二是培养了机智,孩子们都乐此不疲,玩个没够。
说了这么多的乐儿,都是老百姓从生活中自己创造出来的。无论老人的乐儿,还是孩子们的乐儿,都乐得有方,乐得有道。人生在世,除了劳作、吃饭、睡觉外,还有一部分时光是用于休息、休闲的。这段时光怎么过呢,那就要自己找乐儿。在这方面,北京人可以说是做得不错的。他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玩法儿,每个人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其中的几种,自娱自乐,陶醉其中,使自己和家人的日子过得甜甜美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