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建设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关键。近日,本报记者走访广东几个山区县农村时看到,这些昔日的“穷乡僻壤”,如今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正发生着巨大变化,演绎着许多精彩的故事。其中,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选对路子,是其共同特点。
现 在
农民开车去种田
全村存款近亿元
从广东惠东县城出发,汽车沿着两旁绿树成荫的道路行驶,空气中咸腥的味道越来越重。一个多小时后,记者来到了海边的碧甲村。这里地处大亚湾东部,滩涂广阔,土地肥沃,三面环海,拥有13公里的海岸线。用村支书曾佛友的话来说,是一个典型的半农半渔的村庄。
在村里走马观花了一番,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硬底化道路,一座座规划有序的西式小楼房,让人可以窥见村民的富裕生活。在良田之间,到处充满欢声笑语,村民正对刚收上来的马铃薯进行过秤。一位村民告诉记者:“现在种田轻松多了,道路通到田头,家家都有摩托车、拖拉机,不像过去那样,弄得腰酸腿痛,两肩红肿。”
曾佛友介绍,村民普遍进行三造轮作——两造水稻和一造蔬菜,马铃薯、香芋、大顶苦瓜、丝瓜等农产品远销香港和深圳、广州等地,每年仅种植马铃薯就有2500多亩,产值达到1000多万元,被外界戏称为“马铃薯村”。“我们全村去年的人均收入有5980多元,村民的银行存款近1亿元,13个村民小组里有5个实现了100%楼房化,基本都是临海的。”曾佛友自豪地说。
过 去
村级收入刚一万
年轻小伙穷光蛋
曾佛友说,过去村民们的生产生活就是种种田、打打鱼,现在几乎家家都还有渔船,不过也就小打小闹。因为自然条件优越,小日子过得也可以。可村集体的经济却不怎么样,“一年也就1万元左右,就靠以前遗留下来的集体果场。”
1997年,许多外地人开始到碧甲村从事海胆、鲍鱼等海产品养殖,并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看到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碧甲村人才意识到自己身边的蓝色海洋原来是一个大大的“聚宝盆”。村里专门召开党员大会,采取优惠让利、联系技术人员或经验丰富的养殖业主现场传经授技等措施,动员鼓励村民发展海产养殖。
50出头的曾秋松在那时候走上了致富的快车道。他说:“真没想到,就觉得赚钱比印钞票还快。头4个月我挣了4000多元,到现在都没怎么亏过本。日本人最喜欢吃这些海产了,根本供不应求。”现在,他盖起了一栋四层楼的洋房,一年收入上百万元。
而30岁的曾锦盘对村里的变化体会更深。除了海产养殖场,他的产业还包括600多头的猪场、100多亩的果园。他老婆沈丽琼说:“刚开始和他谈恋爱的时候他就是个穷光蛋,连个房子都没有。没想到几年时间,我们的生活会改变这么大。”
如今,经过近10年的发展,碧甲村有100多户村民养殖海胆、鲍鱼和高位池对虾等海产品,面积共有5000亩。和种养业一起,成为村里的致富门路。
曾佛友说:“我们前年还引进了一个2000多人的手袋厂,解决了全村400多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现在加上出租房屋、土地的收入,村集体一年的平均收入能有30万元。”
将 来
口岸电厂谋发展
文化卫生换新颜
记者翻开碧甲村委草拟的建设新农村规划方案,薄薄的9页纸,涵盖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20个字要求的方方面面,从今年开始的3年内,分成3个阶段逐步推进。
“平海电厂项目筹建组和口岸升级的工作估计很快就要展开了,这对碧甲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机遇。我们希望把自己打造成镇‘物流基地’和‘能源基地’的中心区。”曾佛友说:“3年后,自来水、硬底化村道也将通到每家每户,一个不少。到时候每一个村民小组都能有篮球场、活动场所、宣传栏、村务公开栏、培训室、阅报栏、露天剧场、小公园、路灯和绿化区。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和医疗卫生站也能高标准建成,再请你们来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