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简报】
路线:黎平县敖市镇——锦屏县八寿村——剑河县县城
里程:25公里公路+80公里水路(坐船)
天气:早间多雾,白天炎热暴晒,下午有阵雨
【行军轶事】
一年之后,我们所宿营的城市将不复存在,永远沉入水底,除非有怀旧的故人潜水入城,看看昔日买菜的市场,或者打牌的杂货铺,估计那时,故地重游,只能凭记忆想象,整个城市已被泥沙淤满,几千年的小镇被淤的了无痕迹。
这个城市就是剑河县城,6月28日晚,《我的长征》队伍夜宿于此。
这一日清早,队伍从黎平县敖市镇出发,经25公里公路之后抵达锦屏县八寿村,在八寿村登船,经近80公里的船行,在晚7:10抵达了剑河县城。
剑河,隶属黔东南州,位于乌下江中游拐弯处,因为下游三板溪大坝的修筑、蓄水,导致水位上涨,整个县城将被淹没。
(注:当地人将这条江称为乌下江,书中资料则标明清水江。)
剑河,一座即将废弃的城市,显得有些自暴自弃,破破烂烂,垃圾随处,我们所住的汽车旅馆,蚊虫猖獗,床边满是蜘蛛网,一楼房间里的蚂蚁忙着搬家。不敢脱衣服睡觉,清晨醒来,一只无名长虫和我并排躺在床上,它比我睡得从容。
大清早从敖市出发,雾浓且大,带队制片李亚平说,“不好,雾大暴晒”,后来果然如此,在8点左右,雾渐渐散去,太阳暴烈起来,幸好风光秀丽,走得不至于苦闷。
下午一点左右,队伍抵达乌下江边的八寿村渡口,乌下江原来只是一条小河,一条小路沿着河底蜿蜒前行,1934年,红军就是从这条路走过的,但因为现在筑坝蓄水,当年的红军路已经陷入水底,队伍只好坐船巡着当年的线路前进。
现在的水位是第一期蓄水水位,等大坝修筑完成,整个水位还将上涨50米左右。
沿途风景很是养眼,群山、白云,偶尔有苗寨铺在山间,霎是壮观。
河边的水面,随处可见露出的树尖,在2005年,它们还完全被阳光照射、茁壮成长。在河面往上20米左右,山间蜿蜒公路还在,只是已经没有车辆行走,再往上70米左右,就可以看见的新路和桥,与之并列前行。
新县城即将搬到革东镇,那儿已经在修建成条成条的房屋,一条通往湖南的高速路从上面穿过,像一条城间高架轻轨。
(资料:三板溪大坝,号称世界上第三大坝,为西电东送服务,是国家重点工程。)
【乡村故事】
1》一个母亲
八龙桥村隶属黔东南州锦屏县,距离锦屏县城60多公里左右路程,坐落于山间,公路从村中穿过,山底就是乌下江。
小河,远山,大块大块的云朵,太阳毫无吝啬的洒下来,透过云彩,炎热有加。
地里农民还在干活,八龙桥村的吴姓大姐就在干活,正在给黄豆地拔草,拔下来草可以喂猪,黄豆种的不多,能磨一些豆腐,过年过节食用就可以。
吴姓大姐今年55岁,有4个孩子,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大女儿大学毕业后参加了工作,至于什么工作,吴大姐说她也不清楚,只记得是在县城里检查汽车的,问她是不是交管局的,她说是。二女儿还在上大学,三女儿上高中,而小儿子在读小学六年级。
问:是不是想要一个儿子超生的。
答:是的,
问:为什么想要一个儿子。
答:农村里面嘛,一定要一个崽才行。
问:罚了多少钱?
答:1千多。
问:现在后悔生这个孩子吗?
答:不后悔,钱嘛,花出去还可以挣回来的。
又问:负担轻不轻?
答:不轻、很重。
问:孩子们读书的钱从哪儿来的?靠种地能挣来这么多吗?
答:自己挣一些,找亲戚借一些,再贷一些款。
问:具体贷了多少,借了多少?
答:不太清楚,这些都是她爱人办的。
再问:大女儿接他们去城里住没有?
答:接了,但是家里走不开,家里种了20担地,养了3头猪,一头牛,走不开。
2》下岗再种地
一辆面包车停了下来,那是跑出租的,走出一对青年男女,他俩说笑,忸怩:一对小恋人,小伙子做了头发,女孩穿吊带裙,
他俩由于再三,还是向公路边的木屋走去,从木质颜色来看,这是一幢新盖不久的房屋,房屋旁边就是吴姓大姐拔草的田地。
小恋人步入木屋的同时,一个中年人走了出来,从相貌上看,是小伙子的父亲,后来得到了父亲的证实,问及那个女孩是他的儿媳吗,他说还不知道,这是女孩第二次进他的家门。
这个中年人姓杨,以前在锦屏县城某银行做保卫工作,2003年下岗了,单位一次性付给他6万块买断费用,他揣着这笔钱回到老家,花1万块前盖了这间木屋,找村里要了一些田地,重新开始农民生活,问及还会种地吗?说种地长大的,习惯了。
杨大哥说当兵出生,79年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二等功,战争结束后,到石家庄某军校学习,后分到北京卫戍部队,86年大裁军100时,他转业至锦屏县工作,直至2003年下岗。
杨大哥带着老婆孩子回到了农村,儿子开卡车跑运输,儿子的女朋友是县城里的人,不知道他们能不能成,老杨说。
(和吴大姐和杨大哥聊天很有趣,我们语言相通,而且我熟悉山区农村一切,一起聊天时,他俩一直在笑,就好像在说别人家的事情。)
【红色故事】
红军故事1:
1934年12月20日,红军中央纵队从这里离开往河口方向走,从这里到河口有20多公里路,他们21号赶到河口。红军在河口打过仗,准备抢渡河口,国民党派王家烈的2个团驻守,红军派了2个团用炮和他们打,最终抢到渡口过河。
红军故事2:
当地一个苗族老人病了,毛主席去看他,还派了人来给他打针治病。毛主席要房东在山上打一种叫马齿苋的野菜给他吃,这种菜既可以吃,又能做药,有止泄功能。
红军故事3:
有一段路,最早叫冉西路,是红军要走的,国民党派人给拆了,两个村子无法通往,红军又把路修好,这条路叫红军路。
红军故事4:
乌下江有两个红军牺牲了,老百姓把尸首埋了,这次涨水,村里人自发把这两个红军的坟往高处迁,还立了碑。(事情原委:渡乌下江时,一个首长,4个警卫员,4个民工,一匹马。首长先过河,然后派船来接他们,马在船上受惊跳下水,把船打翻,4个战士落水,他们都不会游泳,最后两2个被救,还有两个不幸牺牲。)
红军故事5:
在八寿,有2个女战士被国民党杀了(在锦寿死了20多个红军战士,有的是掉队了,不能走的,交当地老乡家)。被杀害的女战士当时不知道是女的,因为红军缺乏营养,身体严重瘦弱,死后搜东西时才知道是女战士,国民党兵把尸首扔到河底,至今没有打捞上来。
红军故事6:
1957年,八瓢村,搜集出八挑红军遗物,都送到了遵义纪念馆,其中有一副铜筷,是当地村民捐赠给政府的。
当年长征时,红军的一个侦察连12个战士,在一个叫龙禀虔的人家里住了七天,他们给红军煮饭、服装,红军在四周侦察敌情。当地有个叫吴蛮子的人,组织了60个地方上的人,要来收拾这12个红军。龙和母亲就跟吴谈判,吴:60个人打12个人,绰绰有余,要把他们的武器没收过来。龙就想办法不让吴成功:人家在外面不容易,也为了他们的事,请你们不要这样(对他们)。最后龙自己出了五挑谷子,几十斤油,送给吴,请他们打牙祭,不为难红军。家里人还帮红军洗衣服。红军十分感激,离开时非常感动,当时身上没有钱,就把一双铜筷送给了龙,现在它在县档案馆收藏。
红军故事7:
当地,保存一张署名朱德、毛泽东的传单,大概有了400字左右的内容,非常珍贵。这份传单只有2份孤本,一份在遵义,一份在锦屏,为了保存传单,费了不少事。传单最初在启蒙乡,保存的人家发现有(国民党)的兵和乡长派人来收来抄,就把它辗转放在亲戚朋友家,经历了许多苦难,东躲西藏很久。家中的老母亲,也因为颠簸而去世。1957年,政府来调查红军长征历史时,就捐献给国家了,上面有“向往革命”等字样。
红军故事8:
杨和钧,一个侗族青年。为了救留下的红军伤病员(其中有一个姓吴的排长),自己(杨和钧)上山采药,给两个红军医疗,为了他们的安全,还转送到两边的亲戚家。后来,这事被国民党乡保卫队长发现了,把两个伤病员给杀了。杨和钧写了很多诗(自由体),有《八板壁上的指南》等作品,被收录为黎州革命烈士诗集。后来,他按吴排长的指示,西上剑河,南下黎平广西寻找红军,(为了寻找,在家里卖田卖地,把老人的寿材也卖了)。到黎平后,联合当地进步人士开展地下活动,最后不幸被国民党乡兵抓住,当天就杀害了。1936年11月遇难。82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随队记者胡吗个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