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
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是1988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全国综合改革试验区。18年来,尤其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全区各族人民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和深化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弘扬“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试验区精神,扎实苦干,奋力拼搏,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开发扶贫取得显著成就,生态恶化的状况得到遏制,初步达到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十一五”期间全区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
胡锦涛同志1985年任贵州省委书记后,历时一年多,走遍了全省86个县市区进行调查研究,在对岩溶山区长期经济落后、生态恶化、人民贫困、人口膨胀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解分析后,带领省委、省政府“一班人”,认真研讨,集思广益,提出了在毕节地区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构想。1988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京邀请中共中央统战部、各民族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进行座谈,介绍毕节的情况及建立毕节试验区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并代表省委、省政府,邀请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对毕节开展智力支边工作,指导毕节的改革试验与发展。中央智力支边协调小组组建了支持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
1988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了“贵州省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在试验区成立大会上,胡锦涛同志作了具有战略意义的讲话。他指出:我们必须对毕节试验区的目标、任务,特别是对自身的特点有清醒的认识,牢牢把握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这个主题。一要牢牢把握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这个主题,强化对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工作的领导,强化有利于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的政策,有倾斜地安排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努力把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二要以改革总揽全局,加快改革步伐。在制定、落实更加灵活和更加优惠的政策,改善外部环境的同时,必须引导企业和有关方面,把注意力放在深化内部改革,激发内在活力,改善经营机制上。三要注意智力开发和培养、引进人才。要按照关于人才问题的两个暂行规定,在全地区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四要全方位扩大开放。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全方位开放的意识,坚决抛弃满足现状、夜郎自大、自我封闭的自然经济观念;坚决克服怕“吃亏”、怕“肥水流入外人田”的小生产狭隘观念;从思想上解决好让利于外、让利在先的问题,形成有利于扩大开放的舆论环境。五要发扬艰苦奋斗、扎实苦干精神。要鼓实劲,办实事,讲实效,体现试验区的工作效率和作风。要少说多做,说了就做,做就做好。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不图虚名。要勇于探索,奋力进取,知难而进,坚忍不拔,不要遇到一点风吹草动,就犹豫迟疑,发生动摇。为落实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支持毕节试验区专家组的指导帮助下,毕节地委、行署明确提出了试验区的工作思路:以加速开发扶贫、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为目的,通过机制转换、制度创新、组织建设,启动商品经济,促进全面发展;利用政策引导,采取特殊措施,以发展经济为重点,寓生态建设于开发扶贫之中,以经济开发支持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开发,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在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的基础上,把教育和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实现粮食、人口、生态协调发展。
二
围绕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毕节人民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努力调整经济结构,不断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一是开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交通建设、电力开发、水资源充分利用等作为基础性工作抓住不放。二是坚持夯实农业农村经济基础,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下大力抓好扶贫开发,不断推进科技兴农,着力解决群众温饱问题。三是合理开发藏量丰富的煤、铁、硫、锌等优势资源,把煤电联营、煤炭化工开发等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四是在重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同时,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有效引导投入,拓展市场推动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大力开展生态建设,狠抓环境保护工作。对超过25度的陡坡地,逐年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对大量的坡耕地,在“坡改梯”的基础上大抓“两毯”(绿肥、地膜)工程;对“四荒”等非耕地资源,通过拍卖、集资开发等激发经营者治山养山进而靠山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采用以工代赈等手段,构建可再生资源的良性循环系统;对新造林地、疏林地,合理种植经果林和适生经济作物,做到以短养中、以中保长。大力创办多种所有制的林业经营实体,走国家、集体、个人共同进行生态建设的路子。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探索自然保护与社区扶贫和发展相结合的现实道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对污染环境严重的行业进行集中整顿,治理不达标的予以取缔;积极开展技改,以减少环境破坏。在新上项目中将环境成本列入各项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促成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着重改善城镇环境质量,努力提高环保能力和生态水平。
———妥善处理人地关系,努力控制人口增长。先于全国进行以“人地挂钩”为核心的改革试验,并不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建立“一套制度(以“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为核心的土地制度)作保障”,把“两项国策(计划生育、国土保护)一起抓”落到实处。为计生家庭提供较好的发展条件,寻求有效控制农村人口增长的途径。
试验区成立以来,开展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和劳动力开发探索。花大力气抓实抓好基础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等工作,积极探索教育体制改革之路。把农科教三结合、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纳入教育改革范围;高度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产业,创造条件让劳动者投身于开发扶贫、生态建设活动,使其在生产经营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提高技能。
———坚持深化改革试验,不断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建立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完善经济制度,大力发展个体私营和股份合作经济;改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和参与式扶贫,着力增强“造血功能”;多形式开发非耕地资源,加强农业后备资源开发;因地制宜推广适用技术,建立科教兴农新机制;开展小城镇综合改革试验,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帮助农户减负增收;鼓励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到农村从事开发性生产经营和领办乡镇企业等。18年来,进行了一系列课题试验,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规范性,充分发挥各方各界专家、学者的智力优势,地区成立了专家咨询评审委员会,重点对地委、行署拟作的重大决策,重要年度报告、总结,进行调研、咨询;对事关全区的规划、战略及重大建设项目报告,论证和评审,对深圳帮扶项目实施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团结各方各界形成合力。试验区建立后,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各民族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暨专家顾问组富有成效的帮扶,为毕节试验区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推动力。顾问组先后由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全国政协常委厉以宁任组长,全国政协委员常近时任常务副组长,他们与杨纪珂、徐采栋、朱培康、胡敏等民主党派领导人一道,带领众多专家,持之以恒地在毕节开展帮扶工作。他们充分发挥智力优势,为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把脉;把为国家作贡献和推动优势资源合理有序开发结合起来,积极引入项目和资金,为试验区的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注入活力;通过合理培育和开发人力资源,化人口包袱为人口动力,为毕节试验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基础;加强与全国政协及有关部委的联络联系,使毕节试验区进一步受到关注和得到广泛支持。为促使帮扶工作制度化、科学化,自1994年起,中共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等相继与毕节地区8县市建立了定点支边扶贫制度,指导和帮助毕节解决了许多重大问题。如试验区以能源开发为主的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人力资源开发和素质提高,加快生态建设步伐等。尤其是贵毕公路、洪家渡电站、隆黄铁路、“驰”牌烟进入国家100个品牌、能源基地建设,以及煤炭化工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的立项、开工及前期工作等,都得到了各帮扶单位的强有力支持。与具体帮扶单位富有成效的工作相对应,全国政协一直持之以恒地关注着试验区的健康发展。200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亲临试验区考察,对毕节人民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把试验区建设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经济建设时期的成功范例”;并多次对在毕节开展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工作作出批示,要求予以支持和推动,仅近两年来,就有10多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到毕指导工作。2005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专为毕节试验区举办了集体采访活动,向中外上百名记者宣介了毕节的工作,使试验区跨区域跨时代的意义得以广泛展现。
三
经过18年来的艰苦努力,毕节试验区取得长足发展。
———开发扶贫取得明显成就。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31.02亿元,18年年均增长9.7%,高于全国、全省同期增幅,尤其是最近5年,年均增幅达12.46%;三次产业排序从一二三调升为二一三,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粮食产量从1988年的103.83万吨增加到247.22万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从1988年的180公斤增加到340公斤,基本解决了长期缺粮的突出矛盾;财政收入从1988年的3.02亿元增加到34.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8年226元上升到1876元,净增1650元;贫困人口从1988年的312.2万减少到59.81万,低收入人口减少到101.96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1.65亿元。
———生态恶化得到初步遏制。1988年以来,全区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540多万亩,封山育林成林面积268.6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14.94%(老口径)提高到2005年的33.92%(新口径),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土壤侵蚀量减少30%以上。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287平方公里。环境保护成效明显,资源开发与合理利用、充分保护并重的体系日趋形成。
———人口和计生工作进展良好。全区人口出生率从1988年的28.09‰下降到2005年的15.9‰,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88年的21.29‰下降到2005年8.59‰,政策生育符合率从1988年的36.8%上升到2005年的90.64%。区域性综合本科大学毕节学院正式挂牌。与此同时,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日益增强,人力资源开发正在进一步加大力度。
———综合开发实力明显增强。金沙火电厂(50万千瓦)、黔北火电厂(120万千瓦)、纳雍火电一厂(120万千瓦)、纳雍火电二厂(120万千瓦)、黔西火电厂(120万千瓦)和洪家渡电站(60万千瓦)、引子渡水电站(36万千瓦)陆续建成投产;大方火电厂(120万千瓦)建设超额完成进度计划;索风营电站(60万千瓦)今年将建成投产;全区电力装机已达450万千瓦以上。与火电配套的纳雍鬃岭、比德和黔西青龙煤矿首采区试产,其他大型矿井如纳雍五轮山、大方对江、金沙林华和龙凤等煤矿建设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全区煤炭年产量达2573万吨,煤炭资源的进一步勘探和煤化工项目的前期工作继续推进。除煤电项目外,去年全区共引进项目82个,合同引资148.37亿元,到位资金32.9亿元,有力地推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建设步伐加快,地区通往各县的油路建设改造基本完成,全区公路通车里程12528公里,其中等级公路达6460.48公里;引进美国汉氏公司的城市供水项目,纳雍、织金两县已建成投入运营,其他县正在建设之中。与兖矿、华电、国电、南方电网贵州金元公司、香江集团、新奥集团等企业的合作继续推进,香港瑞安公司等在毕节的项目建设及生产顺利进行。深圳市与毕节地区对口共谋发展和对毕节地区的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日益增强。
实践证明,胡锦涛同志当年亲手创办的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是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先行探索与实践。
如今,毕节正面临着大好的历史机遇和良好的发展态势。毕节试验区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和深化“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抓住机遇,用好机遇,调动好全区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争取好各方各界的支持;更好地发挥好试验区、革命老区、资源富集区的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巩固种养业,壮大能源产业,发展重化工,培育特色产业,开发旅游业,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确保到2008年毕节试验区成立20周年的时候,全区生产总值达325亿元以上,三次产业排序实现从“二一三”到“二三一”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财政收入达5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至23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9083元,更好地担负起国家赋予毕节试验区“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的职责,让毕节试验区的“小试验”发挥出“大方向”的积极作用。
作者: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