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丘成桐在南开大学演讲。
“无奈华夏虽众,长城未修;天地虽宽,瑕疵难容……”1998年世界华裔数学家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著名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为大会所作序文中的一句。
人们认为,这是在叹息当时中国学界学风不盛,欠乏宽容之气。
如今7年过去,丘成桐其时的情绪显然没有得到平复。近日,他在南开大学演讲时,不仅公开批评一些中国学者热衷名利,严重阻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还直斥中国大量存在的学术腐败是国家的耻辱。
丘成桐严词批浮躁
在演讲中,丘成桐严肃批评了学术腐败。他说:“作假抄袭不是浮躁的问题,而是整个道德的问题。这种事情在中国大量产生,影响了中国的声誉——不但是学问的声誉,也是国家的声誉——这是国家的羞耻。”
受到丘成桐批评的,还有中国学界的浮躁之风。他说,自己看到的是,中国的学者对名利的追求比外国人热衷得多。“没有一个伟大的贡献是追名逐利做出的。”丘成桐说。他希望中国的年轻人将自己的视野打开,不要单看考试,也不要单看名利。
对于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现象,丘成桐演讲时没有详细说明。但年初的一份报告可以为此提供佐证。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任玉岭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令人吃惊:在接受调查的183名博士中,60%的人承认曾花钱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相近比例的人承认曾抄袭过其他学者的成果。
学风不靖的背后
国内学界何以有如此风气?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杂志主编程晓农认为,产生学术腐败首要的原因是中国教育制度存在问题,其中有严格的官本位制度。“得到行政职位就能得到资源,因此中国的大学教授们就和大学学报的编辑相互沟通,甚至相互勾结,很多大学学报的版面是要拿钱买的,就是几千块钱发一篇论文。”
聂华桐是原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教授。他曾向媒体说,目前国内施行的经费拨款制度、项目经费提成办法,以及研究评审的办法,引导着高校的教学和研究取向。“争取经费,争取项目,变成了办学的首要目的,而有无学术价值、学科更新如何都难以顾及了。”
分析学术理性和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日本神户大学法学教授季卫东在《财经》撰文说,主要在于非科学的决策方式以及形骸化的审核监控。“正如陈进(汉芯造假者)归纳的那样:只要领导和专家来现场考察,项目就成功了——因为领导来了可以拍板定调,专家来了可以点缀粉饰。这就基本上可以免去论证和审议的程序,即使没有产品、没有销售额,科研经费被大笔挥霍和转移,也往往无人追问。”
自由撰稿人、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方舟子认为,学术腐败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科研体制的弊端,也受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并与其他领域的腐败纠结在一起。
解决之道:着重制度建设
有评论认为,维护学术界的声誉,第一步就是学者的廉洁自律。但是,当自律不再起作用时,有关学术界的相应规范就要负起责任来。目前国内有关部门正在加紧工作,但相应的制度规范尚不完善,学术腐败从发生到被追惩,还不能得到有效监管。
对此,学者们纷纷表示关心。一些海外华裔学者也提出了建议。5月初,多名主要在美国工作的华裔生命科学学者和其他科技工作者,联名致信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表达对中国科学研究诚信问题的关切。
他们在信中针对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和建立学术规范提出6条建议: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必须遵循合法和适当的调查程序;建立国家权威机构,对有关学术不端指控的调查提供政策和机制保障;区别正常的学术辩论和对学术不端的指控;在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设立有关科学研究诚信的必修专门课程等等。
对于这些建议,网上议论颇多。有人说,它们偏离实际;有人说,建议内容之间存在原则性矛盾;也有人说,这些学者在国内学术界没有既得利益,却时不时直接承受着国际社会对中国学术腐败的羞辱和抨击……他们之所以这样做,说明他们仍然深爱着自己的“母亲”。
当然,也有华裔学者认为,建立监督和追惩制度不过是亡羊补牢。一位在欧洲和中国之间往来多年的社会学学者对记者说:“我同意学术腐败是学术成果评价机制、学者晋升机制、社会风尚等诸多因素的综合结果。因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我想,人们还是要好好想想,怎样才能让学者打心底愿意在学术上保持真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