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三十年唐山该记住什么?
■本报记者 张帆
没有到过唐山的人,总会怀着一种悲哀的情愫将之想像为一座“悲城”。
然而,从北京沿高速一路飞奔,2个小时的车程过后,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景象——宽广的街道,如织的车流,以及平和的人群,显然不具备任何悲剧的色彩。 要不是随处可见的各种“纪念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的标语,你会只把它看做是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寻常城市。
1976年7月28日子夜3时许的那场7.8级强烈地震,以及随之而去的24万魂灵,像梦魇一般深藏在这座城市的灵魂深处,存在了30年,也渐渐远去了30年。
不敢长高的城市
地震给唐山带来的痛,最浅显地展示在这座城市建设的轨迹中。
那场大地震中,夺走人们性命的不是大地疯狂的震荡,而是那些弱不禁风的居所、学校、医院和商店。
唐山东西主路新华道是大地震惨景的见证,它的南侧是路南区,房屋基本毁坏殆尽,北侧为路北区,以唐山招待所、商业宾馆为代表的主要建筑皆体无完肤,开滦医院的六层大楼倒了一半,从墙壁中撕裂出的钢筋无力地垂落。在后来的测定中,新华道和火车站居民区都是烈度为11度的极震区,面积约47平方公里,这里没有一间房是依然站立着的。
如今,这座重建在地质断裂带上的城市很明显地表现出和其他城市的“不一样”——城市中心区内几乎都是六层以下的多层建筑,其中以三四层居多,抗震八度的墙体,看上去要比普通建筑厚实很多,而且楼间距也要比别的地方至少多出一倍。这些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单元房一度成了唐山的象征,虽然样式老旧,但其间的厚实,可能会让当时刚刚从震中走出的唐山人觉得踏实。
今年开春,为纪念大地震30周年,唐山市对这些旧楼进行了美化改造,所有主要路段的沿街老楼,都重新喷刷上了绿色或者乳白色的涂料,楼顶则加盖了红色的斜顶。一位当地的老人告诉记者,时间太紧了,不是所有的楼房都能进行美化,不过,幸运的是她所住的楼房不仅外观装修了,连楼道也重新进行了粉刷。
路南区是当时的震中所在,至今这里的解放路、复兴路一带仍没有大型的、有模有样的高层建筑,仓库、化工厂、铸钢厂排列在路两侧,民房则很罕见。但这里还是遗有大片有围墙、有院落的平房。不过老住户大多搬到唐山新开发的楼房里,空出的房子租给了外来打工者。
当地人称,直到1995年,唐钢居民区才出现了震后的第一个高层住宅楼。但近几年日益兴盛的唐山房地产市场,让不敢长高的唐山变得大胆起来。
在唐山地震纪念碑前,除了前来参观的外地人,本地人也很多,他们多是来锻炼身体的附近居民。“经历过那场大震之后,唐山人已经有了免疫力,一点轻微的小震,就像前几天那次,根本不算什么”,一位中年男子很豪迈地对记者说,周围的其他人也都点头表示赞同。
这座曾饱受地震创伤的城市,如今正在淡化对地震的恐惧。全国各地都在掀起的城市化运动,尤其是房地产的商业化开发,也波及到这里。原来唐山规定最多只能建12层的建筑,但如今,地质安全状况评价的标准在逐渐放宽,20层的高楼也有人建了。开发商自然也早就降低了对“抗震烈度”的要求底线,纷纷追求更为奢华的“大平米”、“大开间”。
与此同时,从“奔三”到“奔四”,直至“奔五”——不到三年时间,唐山市区房价上涨一倍有余,远超省会石家庄及其他兄弟城市,跃居河北省第一。2003年唐山市区的楼房均价还不超过2500元,但到了2005年底,均价已远远突破3000元,出现了4000元以上、甚至5000元的价格。日益高涨的房价也让唐山不可能再建那么多的低层住宅了。
一个来到唐山的外地人说,在这里,没有那么多的高楼大厦,感觉好像远离了大城市的水泥森林。
然而,一场大地震造成的低楼层、低密度的唐山,是否有必要维持,还能不能维持下去呢?
资源型城市在痛苦转型
从地处商业繁华区的唐山百货大楼乘车南行,只需大约8分钟车程,就进入南部采煤下沉区。道路西侧,树木成林,环绕着总面积达上百公顷的人工湖泊。碧水蓝天,莲红荷绿,远处柔波微荡,近处芳草遍地,湖内栖息着20余科40多种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还有30多种动物。这就是唐山最著名的南湖公园。
公园外围的道路叫“风井路”,不明就里的人会误听为“风景路”。事实上,从名字就可以分析得出,这里曾经是煤矿区。
“开滦煤矿的采煤深度,已经达到地下500米了!”当地人向记者介绍:唐山市煤炭资源经过百年开采,现在已形成了大面积的采空区和下沉带。而南湖公园所在的唐山市路南区,整个都是这样的采空区,占到整个城市中心区近三分之一的面积。
很长的时间里,这里是下沉严重、杂草丛生的涝洼地,从1997年开始,唐山连续7年对这里进行大规模的生态综合治理,形成了现今具有自然森林风貌,集游憩、观赏和水上活动为一体的南湖公园。这一项目,2003年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4年荣获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然而,这条唤做风井路的道路,最大的特色就是没有铺成沥青水泥的路面,而是以一块块砖石拼成,因为这里每时每刻都还在不断地沉陷。
作为资源型城市的唐山,如果说30年前的大地震是一夜之间让其陷落的裂变,那么,大规模采矿带来的塌陷,则是一种悄悄临近的灾难。远离了大地震的唐山,面临着城市逐渐陷落的新威胁。资源型城市的痛苦转型,是大地震后30年对唐山的最新考验。
唐山的工业历史可圈可点。这里诞生了第一座现代化矿井、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条标准轨道铁路、第一袋水泥、第一件卫生瓷具等诸多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被人们称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唐山境内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质地优良、分布集中、易于采选。煤炭保有量62.5亿吨,为全国焦煤主要产区;铁矿保有量57.5亿吨,是全国三大铁矿区之一;石油、天然气、石灰岩、黄金等储量可观,在全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唐山素有“瓷都煤海”的美誉,如今支柱产业是煤炭、钢铁、水泥、陶瓷等重工业。2005全市达到2027.12亿元,超过石家庄,位居河北第一。
然而,在快速增长的背后,资源型城市的宿命已在显现。
唐山学院教授沙彬对记者说,唐山是陶瓷的发祥地,有技术、有人才,但面临的现实问题却是陶土差不多快被挖完了。煤炭同样是支柱产业,但唐山的煤化工技术仍然薄弱,原始采掘还能进行多久谁也不好说。
与此同时,过度的资源开发给唐山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大面积的采矿塌陷区,造成地面沉降、塌陷、土地损毁。据统计,唐山市因采煤造成地表塌陷面积已达31.2万亩,造成绝产耕地近5万亩,成坑积水面积3万亩。最大积水深度12米,最大下沉深度20米,现已搬迁村庄近百个,约两万余户。采矿形成的废土、废石等堆放压占了土地,而且存在着引发滑坡、泥石流等人为地质灾害的隐患,特别是有些地区违规将尾矿砂、废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水源污染、河床抬高,防汛隐患很大。大面积露天开采造成山体植被破坏,既影响了地貌景观,又对水土保持和地表生态系统造成难以逆转的影响。矿山企业的粉尘、噪声污染,直接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成为引发沙尘暴的诱因。矿山深部的开采还影响了地下水资源。
当记者驱车从路南区到高新区走了一趟后,惊讶地发现,裸露的皮肤和衣服上已经沾满了细细的黑色粉尘。
太多的事实在提醒唐山:百年矿山的老开采模式必须改变了。
南湖那样的“生态重建”只是唐山谋划“转型”的“冰山一角”。从30年前那场震惊中外的大地震算起,唐山是座新生的城市;可要从129年前地下的煤层被开掘之日计算,作为资源型城市的唐山俨然已到了迟暮之年。当煤炭等资源日渐稀疏之时,唐山必然要做出所有资源型城市都无法回避的历史抉择——资源枯竭以后,城市该何去何从?
唐山是幸运的,因为它有出海口,有将近195公里的沿海岸线。因而,未来唐山实施向沿海推进、拓展外向型经济空间、建设现代化沿海大城市的发展战略,似乎成了必然。
唐山市下辖的唐海县有一块叫“曹妃甸”的海滨滩涂,是一个东北、西南走向的带状沙岛,因岛上有个曹妃庙而得名,为古滦河入海口冲击而成,至今已有5500多年的历史。“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滩”是曹妃甸最明显的自然地理特征,为大型深水港口建设和临港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唐山从“黑煤历史”走出,进入“蓝色海洋”的畅想,正在这里变现。
有关资料表明,在环渤海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天津港、秦皇岛港、大连港、青岛港均属全国重要的大型港口。虽然在运输功能上有所区别,但港口之间的辐射半径、货物运输相互竞争得非常激烈。也许正因为此,曹妃甸尽管建港条件十分优越,但却一直限于纸上谈兵,搁置多年。当初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港口重复建设,二是首钢搬迁未定。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有一种论调,认为国内港口重复建设严重,大多港口“吃不饱”,无需再建新港口。然而,事易时移,谁会料到,仅仅几年后我国原料、能源的大宗进口扶摇直上,在渤海湾一带,已使当时以出口航运为主的诸多港口捉襟见肘。既而,奥运在即、首钢搬迁已定,巨大的市场需求,对曹妃甸的立项开工均是难得的机遇。
曹妃甸工业区规划蓝图显示:这里将依托深水港口,以兴建大码头、大电力、大钢铁、大石化四大主导产业为核心,最大限度发挥腹地工业生产能力雄厚、深水港口降低成本、运输便捷的优势,实行工业成组布局。
“向海要饭吃”,吃了多年资源饭的唐山希冀着进入更加文明的“海洋时代”。
如何实现两极和谐
在唐山,你会惊讶于如此众多的名车——奔驰、宝马,甚至悍马集中地出现在市区的街道上,与之相伴的,还有同样让人咋舌的车牌靓号。据说,唐山人的“有钱”,在北京都是有名的。在亚运村车市,店主只要听说是唐山人,即使没有带现金也能给予允许试车的待遇。
展示唐山富有的还有全省第一的高房价。在唐山除了个别高档项目以外,只要有楼盘推向市场,很快就会销售一空。不过,唐山楼市以别墅、豪宅为代表的高端市场相对空缺,倒不是因为缺少相应的购买力,而是被北京的高端市场所分流。北京的多处名品豪宅、别墅中,总能看到唐山人的身影。
当地人告诉记者,这些暴富的人群,很多是当地的私营矿主。资源价格的飚升,很短时间里成就了不少富翁。
然而,在阔绰的背后,唐山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却给它带来了另一层重负。
在唐山煤炭医学院招待所打杂工的李芳(化名),原来是唐山陶瓷厂的工人,前两年厂子不景气,被私人盘了下来,她们这些年纪大一点的人就被买断工龄下了岗。与她一起失业的还有她的爱人。她打工一个月的工资是500元。
她住在西窑,她说那里被称作唐山的“下岗一条街”,她的房屋面积只有30多个平方米,在五楼。有人曾劝她换一个低层稍微大一点的旧房,可是那动辄是要几十万元的,她哪里拿得出。
梁小军,在大地震中被砸伤了腰,腰部以下瘫痪,他与同是残疾人的妻子住在唐山的康复村中,靠低保和自己开电动车来维生。
下岗职工、地震遗留下的大批残疾人,构成了唐山社会的底层。
“两极分化是每个城市都面临的问题,唐山并不特殊”,当地一位学者称。
记者在街头采访中发现,唐山的普通民众把街头名车集聚更多地看做是唐山的一种荣耀,并对自己的生活表示满意。
夜市是唐山的一道风景,每到下午,摆摊者早早就出动了,服装、小吃,投资不大,收益不高,却是下岗职工谋生的一条途径。
小陈是原唐山某纺织厂的职工,企业不景气,她就在夜市摆了个服装摊,她爱人也下岗了,摆了个烧烤摊。每天下午出来营业到晚上九点多钟收摊。她说,“在唐山,只要不懒,找一个工作维持生活还是足可以的,除了房价,这里的物价并不高。”
在26路公共汽车上,一位唐山当地居民对记者说,“唐山人以产业工人和农民居多,他们是最容易知足的,尤其是大地震后幸存的人们,都有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所以,唐山的社会相对其他城市真的是很稳定。”
“唐山气候好,人性好,生活自在而且方便,可比北京强多了。我在北京有亲戚,也有房子,可就是不打算在那儿养老,”一位原籍北京的唐山科委退休干部这样对记者说。
渴望弥补文化缺失
作为一个生活在唐山的文化人,作家张庆洲总是会觉得很郁闷。因为,不仅在他的圈子里,就连唐山许多一般民众都不无沮丧地承认,唐山是一个缺少文化的城市。
唐山学院教授沙彬这样直言不讳地说,唐山的文化氛围差,与这里高校少有关。现在唐山市形成“四本多专”的高校格局,但真正的综合性大学还是很少,在全国有名的学科也仍是采矿、冶金这样的专业,人文是唐山最大的缺失。
河北理工大学教授王子平对记者说,唐山大地震第一个十年,纪念的重点是政治,感谢党和政府、感谢部队和全国人民;20周年时纪念的重点是经济,宣传20年来的经济成就;那么30周年的重点应该是什么?他认为,应该是文化。而他早在为纪念地震20周年主编的《地震文化与社会发展》一书中,就提出了唐山要“迈向文化时代”,然而时至今日,这一命题却一直有些边缘化。
王子平分析说,唐山是伴随着开滦的兴办而诞生的,开滦精神就是唐山精神的基础和内核。当时西方资本家以及高层技术和管理人员是开滦的主人,他们有着先进文化和西方文明,也有资本势力的丑陋;而作为生产主体的煤炭工人却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破产农民,他们生活艰难却充满韧性,也有着小农思想的劣根性。现代工业文化在这里向四周扩散开去,同时却又受着周围农村生活及习惯的强大影响。这种种因素造成了唐山文化的复杂性:一方面是西方工业文化及现代生活方式向周边地区的发展与传播,另一方面是发源于广大农村的传统文化对城市的包围、浸润和渗透。
从1948年底唐山解放到1976年发生地震的近30年中,唐山城市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文化形态中反映阶级剥削与对立的内容消除了,二是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反映底层生活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文化得到了张扬。这样,就形成了唐山半是城市半是乡村、半是现代半是传统的二元文化结构。地震后建造的第一批楼房中有的就修造了大灶和火炕,二元文化就这样幽默地统一在一起。
在这样一种文化形态中,唐山人精神世界的主轴是坚韧不拔、患难与共等优秀品质,但如果同发达地区比较,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应具备的建立在现代科学、文化教育以及现代意识基础上的追求新的生活方式、提升自己文化层次的意念却显得少了些。
其表现主要有: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相比,实现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和谐的意识少了些;与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相比,无形文化即人的精神、道德、知识等方面的重视不足;在民众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上,消费意识不足,守旧较多,时尚较少;在社会风尚上,更多是追求平和稳妥,而对文化内涵丰富的现代生活消费方式却缺乏倡导、张扬乃至实践和建设。这一切集中起来,就使得地震30年后的唐山人在基本生活方式、习俗和观念上,没有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匹配,存在着某种距离。
一个在唐山出差的外地人对记者说,他在唐山的饭店里吃饭,招呼服务员给倒点水喝,结果服务员拎来水壶和一个杯子,往他面前重重一放就走了。商业文明的缺乏,服务意识的淡薄,让人觉得这里还是一个不够开化的城市。
唐山师范学院教授杨立元认为,在30年新唐山建设中,并没有营构起一种与物质建设同步、以抗震精神为内核的唐山文化新质,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文化体系。这样在外来资本主义文化和本土封建主义文化的双重冲击下,本来就缺乏积淀的唐山文化的抵御能力就显得羸弱不堪。30年来,抗震精神中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的人文精神并没有很好地继承,却在慢慢地淡化。如今应该在抗震精神和现代人性之间架起一座通达的桥梁,使其与时代发展同步,与人类精神接轨。
为了打造“文化唐山”,唐山市制定了《建设文化大市规划纲要(2006-2010)》,王子平说,这是对时代发展做出的回应。
在采访中,有不少人都问到同一个问题:唐山究竟应该记住还是遗忘那场地震。事实上,时间渐渐远去,唐山大地震之于唐山,将是一个不会干涸的历史湖泊,唐山人应该能从其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资料
2005年唐山市生产总值2027.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1%,
“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6.13亿元,比上年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1161.37亿元,比上年增长17.2%;第三产业增加值629.62亿元,比上年增长15.3%。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农业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比例由“九五”末的18.9∶50.5∶30.6调整为11.6∶57.3∶31.1。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28459元,比上年增长14.4%,。按年末汇率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3527美元。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通过市场和产业政策的调整,社会生产资源逐步向优势产业转移,主导产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1.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比上年增长6.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比上年下降0.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比上年增长34.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比上年增长9.7%。五大主导行业共完成增加值595.3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75.4%,比“九五”末提高9.2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4%。新产品产值达到122.84亿元,新产品产值率4.6%。
工业经济效益保持较高水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8.22%,比上年提高0.20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利税总额325.0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99.7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5%和43.0%。行业盈利面继续扩大,35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6个行业利润实现增长,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新增利润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新增利润的81.2%。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12.0%,比上年提高13.8个百分点。
投资成效显著,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全市80个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40.18亿元,实现连续三年翻番。大唐王滩电厂一期、三友碱业10万吨氯碱、10万吨、北焦化迁建工程一期等22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承唐高速、沿海高速、爱信汽车零部件项目已开工建设。曹妃甸工业区大规模建设全面展开,全年完成投资43.11亿元,2座25万吨级矿石码头建成并实现国际通航,精品钢基地项目完成造地9.5平方公里,通路、通信、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推进,迁曹铁路开工建设。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全年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8元,比上年增长17.8%,“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0.2%。农民收入增长实现历史性突破,从非农产业得到的收入比重逐年提高。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582元,比上年增长12.2%,“十五”期间年均增长6.1%。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全年城市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8622元,比上年增长19.8%。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比重持续提高,人均服务消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0.4%,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达23.3%。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4%,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全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32元,比上年增长12.2%。城镇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6966元,比上年增长20.5%。
——摘自《唐山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