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8位“骑行万里谢恩”的唐山大地震幸存者,在武汉受到市民热情的回应。而在此前,一个名叫张晓东的唐山市民也曾单车南下河南洛阳,向地震时热情救助过唐山人的洛阳人民深情谢恩。
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市民,他们可能每日辛劳奔波在谋生的途路上,他们也可能对于整个唐山的发展缺乏足够的了解。 但是,他们依然试图以自身的微弱的举动,诠释一个城市对于那场灾难的理解,表达一个城市最底层人民对于援助者的款款心曲。此情此景,令人动容。
任何大的灾难,最终还是落到一个个的生命个体之上。鲜活的、强壮的,还是勉力维持的,都是真实的存在,都将直接承受灾难带来的身体和心灵伤害。
唐山大地震毁灭了一座庞大的工业城市,数十万生命或湮没、或哀哀欲绝。尽管经过了30年的岁月淘洗,阴影很难完全散尽。至今,有的逃生者晚上拉上窗帘后,仍有心悸的表现。这样的心理折磨大概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这些,只是问题的一端,或者说,灾难的“悲欣交集”中之“大悲”。“大悲”之外,更有无尽的“欣慰”在酝酿、生发。
灾难甫至,唐山人民自救求生,同样“沦落”的人与人之间,也相互救助、相濡以沫;当此生命紧要关头,来自全国各地的救助,更让危难中的人们绝处逢生。这是历史的真实,这种真实即使在事隔10年、20年、30年之后,依然闪现出纯美的光芒。
唐山人民记着这一点,如果将这种记忆称之为感恩的话,这种感恩不仅仅是政府层面的,同样也来自民间;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宏大叙事,同样也是这座城市市民的个体记忆。但有机缘巧合,即蓬勃展现。比如唐山人的自愿献血一直走高,比如唐山人的古道热肠等等。我们可以把这种来自民间朴素的情愫理解为感恩,但这又不是惯常意义上的感恩。正像一位地震幸存者所说的那样:那恩情,实际上是还不完、没法还的。
我们理解,源自唐山普通市民中的感恩,首先包含这样一层意思:大浩劫之后,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一份感动,进而每每能够主动帮助别人;同时,还应该包含另外一层意思:把自家的事情做好就是对恩人最好的回报,也即是所谓的“争气”。一个市民是如此,一座城市也是如此。
我们认为,在建设新唐山的语境下,这后一种感恩,正是目前唐山最具竞争力的核心价值,也是新时代唐山的新人文精神的集中表现。猝临大难,顽强求生;面对废墟,不屈不挠。曾写作《唐山大地震》的记者钱钢日前来唐山签名售书时,盛赞唐山人直面灾难时的从容和坚忍,他说:“……地震对我个人来说,深层次的认识是不能忘记唐山人的镇定、从容、举重若轻和强大的忍耐力。”“从灾难中走过的唐山人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他们的核心价值,他们有他们的精神风范。”
我们现在着力推动的,正是这种力量的自觉与发掘。我们相信,当唐山能够把绵绵不绝的感恩升华为绵绵不绝的努力的时候,一个新唐山就诞生了。正像钱钢所说的:“……我们希望唐山能够珍惜自己的历史和核心价值,以自己历史里面蕴藏的核心价值作为自己软力量的根源,那唐山就一定是不同于其他城市的一座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