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永远定格在唐山的历史上———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秒,一场举世震惊的7.8级强烈地震突然袭来,震中烈度高达11度,百年城市毁于一旦。大地震造成24.2万多人死亡,16.4万多人重伤,7200多个家庭全家震亡,4204人成为孤儿,城市功能全部瘫痪。 灾情之重,损失之巨,举世罕见。西方媒体曾预言唐山从地球上“抹掉”了!
面对灭顶之灾,英雄的唐山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军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以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弘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历经“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十年快速发展”,一个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唐山从废墟上崛起,一跃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创造了人类同自然灾害斗争史上的奇迹。
唐山从毁灭到新生的历程,雄辩地向世人昭示:中国共产党无比英明,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人民解放军忠贞可靠,英雄的唐山人民不可折服!
紧紧扭住“第一要务”不放松,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取得唐山发展史上的一个又一个新突破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全部财政收入226亿元,分别比震前增长25.5倍和55倍
中国钢铁看河北,河北钢铁看唐山。
近日,国际钢铁协会公布2005年全球粗钢产量前80位钢铁公司排序,唐钢集团总产量达到1610万吨,一跃成为国内第二、亚洲第五、世界第十二的钢铁巨头。
高炉中的熊熊火焰昼夜不息,象征着钢铁职工不屈不挠、加快发展的巨大热情。近年来,以唐钢为代表的唐山钢铁工业,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大“品种、质量、整合”力度,积极淘汰技术含量低、市场饱和的钢铁生产能力,推进不同所有制钢铁企业联合发展,全市钢铁冶炼企业由“九五”末期的195家减少到30家,2007年将整合到10家以内。钢铁产业呈现集中度提高、产品链延伸、效益和竞争力增强的良好态势,成为唐山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全部财政收入226亿元,分别比震前增长25.5倍和55倍。
2003年“两会”期间,省委书记白克明、省长季允石对唐山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走在全省最前列”、“争取用3至5年时间经济总量达到全省五分之一”的要求。3年来,按照新一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线两厢”发展战略部署,唐山上下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全市形成加快发展的合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一直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提前两年实现了第一个翻番,主要经济指标基本达到了“走在全省最前列”的要求。
省委常委、唐山市委书记张和说,紧紧扭住“第一要务”不放松,坚持把发展放在首位,一直是唐山市坚持不懈的追求。震后30年来,唐山历届市委、市政府排除各种干扰,克服各种困难,引领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得发展史上的一个又一个新突破———
在全国军民的大力支援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唐山仅用了10年时间就完成了重建家园的任务;
“七五”时期,唐山市经济发展速度赶上了全国平均水平,“八五”时期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8.5%,超过了全国平均发展速度;
1988年,唐山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第一个翻番,1989年进入全国25个国民生产总值超百亿元城市行列,1994年提前6年实现了第二个翻番,1995年达到490亿元,是地震前的7.4倍,跨入了全国经济发展较快城市行列;
2005年,唐山市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均居我省第一位。
百年工业重镇,开始重振雄风。
以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以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把唐山推向全省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羊”
●今天的唐山,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比震前扩大了两倍多
通过吹沙造地,曹妃甸这个位于唐山南部沿海、过去仅有一个球场大小的沙岛,正在以神奇的速度成长着。曹妃甸主导产业及配套工程总投资约2000亿元,最终建成310平方公里的工业区,等于再造一个海上新唐山。
今天的唐山,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比震前扩大了两倍多。未来,伴随着曹妃甸工业区的建设,唐山市的版图将在现在的基础上,再扩大一倍多。
历经磨难而巍然屹立,千锤百炼而更加坚强。唐山在大地震后重新崛起,不仅是唐山的骄傲,河北的骄傲,更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唐山的生动实践有力地证明,无论是在与震灾斗争中还是在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新时期,我们的党都能经受住各种困难和复杂形势的考验,永远走在时代最前列,始终引领社会的发展进步。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唐山在惨痛的灾难中崛起,迎来新的曙光。在震后唐山人民最危难的关头,党中央果断决策,动员全国人民支援唐山抗震救灾。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北省迅速成立了指挥机构,组织开展抗震救灾,集中全国各地的人力、物力,展开了重建唐山的大会战。到1986年6月底,唐山恢复建设基本完成,累计竣工面积180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122万平方米,全市有23万户迁入新居,占当时总户数的98.5%。
时光列车驶入21世纪,也把我们带入一个"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交织并存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怎样从实际出发,适时做出正确决策,抓住重大机遇加快发展?这一时代命题,摆在我省各级党组织面前,考验着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决策水平。
在百舸争流,不进则退的时代,唐山市各级干部以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以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把唐山推向了全省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依托传统工业再造新优势,唐山工业实现飞速发展。200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075.7亿元,比震前增长35.4倍。钢铁、建材、能源、装备制造和化工五大传统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增加值、利税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5%以上。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前进,经济基础地位更加巩固。2005年,农业增加值达到236亿元,比震前增长9.1倍。其中畜产品、水产品产量一直处在全省领先水平,奶业生产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一位,水产品产量始终占全省的一半以上。
---服务业蓬勃兴起,产业规模逐年扩大。200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29.6亿元,比1975年增长42倍,成为现代唐山经济发展新的支撑点。
---适度超前地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为新唐山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全省率先建成环城高速公路,形成"O+X"型高速公路骨架,各县(市)、区,均能在半小时内进入全国高速公路网;
……
感受着唐山市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都市气息,我们很难把她与30年前的那场沉重灾难联系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唐山人民用勤劳和智慧,不断书写新的辉煌,唱响时代的颂歌!
新唐山的崛起之路,是一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是一条让全体人民充分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幸福大道
●十年来,仅南湖公园建设与改造累计投资就达两亿多元,相当于1976年唐山市的全部财政收入
在200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来自唐山的皮影舞蹈《俏夕阳》荣获"全国电视观众最喜爱的节目"歌舞类一等奖。演员以老年人为主,这些平均年龄60岁的唐山老大妈,用身心诠释着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幸福了自己,感动了他人。
经历过重大灾难、见证生命瞬间逝去的城市,会更加懂得如何关爱生命。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经历过生死离别的唐山人,更加懂得珍惜现在,享受人生。
距唐山市中心百货大楼以南600多米的南湖公园,印证着唐山市人居环境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个区域是开滦采煤下沉区废弃地的一部分,几十年间,这里形成了大片垃圾场,坟墓、鸡舍、猪圈乱建,蚊蝇飞舞,臭气熏天,严重影响了唐山人民的生产生活。从1996年起,唐山市下大力气进行绿化改造,将这里变成水面达38公顷、面积为300余公顷的南湖公园,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游乐园。2004年,南湖公园获得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十年来,南湖公园建设与改造累计投资两亿多元,相当于1976年唐山市的全部财政收入。
在谋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唐山市始终贯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以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的成果更加充分地体现在人们生活改善和文明水平提高上,体现在创造更多发展机会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个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文化提高、社会和谐的朝气蓬勃的新唐山正向我们走来。
在唐山发展的道路上,农民体会到了幸福。2005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5%,农民人均从中获得纯收入1612元;2003年以来,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49.3万人。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582元,较震前的1975年增长42.2倍。在全面推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农村贫困人口低保制度,保障金由市县两级财政分担,标准每人每年1000元,并对农村五保人员实行了财政集中供养。
在唐山发展的道路上,市民们感受到了幸福。城市自来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集中供热普及率、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100%、98%、56.6%和80%,城市中心区绿化覆盖和绿地率分别达到46.29%和38.4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5平方米,均居全国同等城市领先水平,1990年唐山在国内第一个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2003年,唐山市荣获国家园林城称号;2005年,第三次荣获创建全国文明生态城市工作先进市称号,第五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在唐山发展的道路上,蓬勃发展的社会事业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幸福。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近年来,全市财政投入社会事业发展资金年均增长24.1%。2005年,投入1.8亿元,完成农村危旧校舍改造25.8万平方米,彻底消灭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投资1.54亿元,对全市135所达不到省标准的乡镇卫生院进行改造;投资3.4亿元改造建设85所区域性敬老院工作正在陆续展开,明年底将全部完成。
30年前,我们泪眼看唐山,内心依旧坚强;今天,我们笑脸向唐山,更加信心满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唐山进一步高扬"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的主旋律,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更加意气风发的姿态,踏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新征程,一个更繁荣、更美好、更文明、更和谐的新唐山正在崛起。
本报记者 钱宝琦 吴艳荣 郭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