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东北沈阳市北郊,清昭陵古老文明融入大学城现代文化,在这片普通的土地上,绿荫镶嵌着别墅洋房,草丛呈送来鸟语花香。这里就座落着小韩村。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富有知识和文化底蕴的村镇,处处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贫穷使他们妻离子散 富庶让他们合家团圆
四十多年前小韩村的人们还在这里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间生活,由于地小人多,农民劳累了一年也分不到什么钱。有的人家还要欠生产队的钱,而且口粮还不够吃,要靠国家返销粮,劳动力少的家庭,生活还得靠生产队救济。 集体生产要靠国家贷款,属于“三靠村”。村内几条零散的土道,一到刮风天,人们就一身土,下雨天就是两脚泥,错落无序的砖瓦房,搀杂着更多的是茅草小屋。贫穷没有改变这里的人们对家乡的眷恋,依然在这里过着传统的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然而就有这么户人家因为贫穷,使一个好端端的家庭变成了孤儿寡母。
在一座低矮的茅草小屋里,住着一户人家,母子四人,女主人的名子叫刘玉霞,有三个儿子,老大6岁,老二4岁,老三刚满4个月。她也曾经有过一个深爱着的丈夫。丈夫是南方人,在沈阳当兵,部队离村子不远,俩人自由恋爱,结婚几年后,三个可爱的儿子相继出世了,这给原本很拮据的家庭平添了些许多的欢乐和生活负担。有一天丈夫很婉转的对妻子说:“玉霞,我要复员了,这里的生活我不太适应,你能否跟我回南方生活”,妻子说:“我不能跟你回去,这里虽然很穷,但是生我养我的根啊,这里有我们的孩子,我的亲人,我希望你留下来,困难是暂时的,只要我们肯吃苦,生活会好起来的。”然而妻子的苦苦挽留,没能留住丈夫的脚步,他还是抛下爱妻和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悄然而去。这一走就是27年,渺无音信。
20多年来,刘玉霞带着三个孩子,即当妈又当爹,白天到生产队干活,晚上回到家里要照顾三个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一年下来挣的工分仅能领口粮,还要欠生产队的钱,口粮吃到半年,就得向生产队借,或个人家借,生活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
丈夫走后的十几年中刘玉霞曾托亲属到上海出差的机会帮助寻找她的丈夫,但都因地址不详等多种原因没能找到,孩子长大后,又由于经济条件所限,没有能力到南方寻亲。就这样刘玉霞在相思和生活的困苦中,用她的坚强,勤劳和母爱为三个孩子撑起了一片天,把三个孩子养大成人。
随着农村改革开放,党的好政策,村里的好班子,日子一天天的好起来,大儿子在村里当上了团支书,小儿子当了兵,复员后娶妻生子,三个儿子两个孙子,一个孙女,两个儿子都住上了村里回迁给的二室一厅的楼房,她与大儿子一起生活住在村里给的城里人都梦寐以求的二层小洋楼。日子好过了,玉霞和儿子又有了寻亲的愿望。1989年村里王书记到苏州参加全国百名优秀企业厂长经理表彰大会,儿子刘旭东一同跟了去,试图寻找父亲。
说来也巧,刘旭东和同事一起来到上海牙膏厂,地址是妈妈提供的,找到了已经离休在家的继爷爷、爷爷是爸爸的养父,爷爷向他提供了爸爸的现住址,在苏州。他们按照地址,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离别二十七年的父亲。父子相见的一瞬间,彼此都是百感交加。在那一刻,儿子终于喊出了囤积在心里20多年的一声爸爸,然后父子相拥而泣,在场的同事都为他们的相逢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父子俩长谈了一夜,相互诉说着这20多年的相思之苦,特别是儿子向爸爸讲述了这么多年来,妈妈是怎样含辛茹苦地把他们拉扯成人,向他描述了家乡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希望父亲回村与家人团圆。
贫穷使他们妻离子散,富庶让他们合家团圆。不久刘玉霞的丈夫带着对亲人的愧疚和相思之情,回到了他离别27年的家,与妻子儿孙共享晚年的天伦之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