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部第一工程局(现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离休老干部钱之强,当年随救灾队伍奔赴唐山抢险救灾,度过了48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本报“搜寻30年的感动”见报后,老人携带着自己保存了30年的“三件宝”,向记者讲述了那段特殊的经历。
灾情就是命令
钱之强老人讲: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毁灭性大地震的消息,震惊了津浦铁路复线施工工地第一工程处的职工。“灾情就是命令!”。指挥长杨万金第二天就拉着队伍奔赴唐山灾区。当时,铁道部指示:要尽快抢修好天津至唐山之间被地震毁掉的铁路,早日恢复铁路运输。第一工程处由此承担了北塘、茶淀、汉沽区间内的抢修任务。
30年过去了,钱之强依然清晰的记得:当年第三工程队有“五朵金花”葛爱华、袁合莲、梁义巧、傅艳玲、陈德荣合伙到部队请命,交了决心书,请缨到灾区。队长不在,她们与领导“辩论”到半夜:“你们平时说妇女能顶半边天,救灾就不要‘半边天’了。”,“我们保证不给队上添麻烦。”,“住,给我们几张荆箔;干活,和男同志一样!”这样,这“五朵金花”来到了唐山。
“灾情就是命令!”30年后钱之强回味这句话,仍然心潮澎湃。这句话体现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的体现。
3天只吃了3个西红柿
钱之强老人回忆说,“抢险从来都是一场挑战生命极限的战斗。在唐山抢险的日子里,平时两人抬一根枕木都不轻松,可抢险队员为了争分夺秒赶进度,许多人就一个人扛。第15工程队的副队长王俊强带头,他把枕木一头扛在肩上,一头在地上拖行……”这个画面,永远记在了钱之强的脑海中。
“挑战生命极限”,在这场抢险战斗中,是最厚重的诠释。
钱之强老人补充说,震后唐山,满目都是残砖碎瓦。偌大的唐山市只有开滦矿务局的一栋大楼还残留着一堵高约4层楼的山墙,倚着一段不完整的楼梯。断水、断电,道路不通,酷暑炎热,苍蝇成群,尸臭刺鼻……。其中留给他印象最深的还有一件事:驻在天津市北仓下行铁道部第一工程局汽车队的3位司机,是最早赶往唐山领命的。临时救灾指挥部的负责人见他们赶来,照例发给他们两张水票、两个撒了些酒精的口罩和3个西红柿。看到灾民围在车前,他们想也没多想,就把口罩、水票塞进村民手中。3个西红柿,支撑了他们在灾区抢险的3个日夜。水票让给灾民,他们渴了,喝到的是坑里的水,不知道是否干净,也没想过是否安全。
一把茶壶情比泰山
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各地的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运抵唐山古冶。可抢险队员盖房子、建食堂、拉线接灯用的物资都从废墟中拣,没有人去动用抢险救灾物资。执行纪律的严格程度,不亚于战争年代。钱之强清晰地记得,第一工程处四队职工李鹏涛在修房时,一不小心打碎了主人为他送水用的瓷茶壶,他说啥也要赔主人个茶壶。可街上没有卖瓷器的,于是他掏了2元钱,可主人说啥也不要。主人对他说:“地震毁了我的一个家,我没掉泪。你们从陕西来到唐山,那么远来帮我们修房子,还要赔我的茶壶……难道要让我掉泪?!”李鹏涛最后只得把2元钱交到了党支部。
共产党员带头吃饭
吃饭还用共产党员带头吗?钱之强告诉记者,当年他写的一篇报道的标题就是《共产党员带头吃饭》。说的是由于污染,抢险队员大都得了肠胃病,上吐下泻吃不下饭。这时,党组织就动员共产党员带头吃饭。吃饭是为了增强体质,为了更好地抢险救灾。
在唐山,钱之强奋战了64个日日夜夜。30年后,老人仍然保存着“三件宝”。一件是一个写有“唐山抗震救灾纪念”的陶瓷茶缸,一件是一枚正面写有“人定胜天”、背面写有“唐山抗震纪念 1976.7.28”字样的纪念章,一件是当年他离开唐山时在唐山古冶车站的留影。当时,他臂上戴着黑纱。那时,毛主席逝世,黑纱是为他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