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中老人74岁,耳聪目明,精神矍铄。在唐山,他是地震前后唐山最为权威的历史见证人之一。2006年7月25日,经唐山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的推荐,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这位老人。
唐山地震前,赵振中是唐山市城建局规划科的副科长。地震时,他正在承德参加全省城市研讨会,震后第20天,被抽调到唐山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1983年退休时,任唐山市规划局副局长。
指挥部设在公交车上
赵振中老人回忆说,时任市委书记、革委会主任的许家信,与市委副书记张乾、毕新文从公交公司调来一辆公交车,成立了唐山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在公交车上开始了办公。
当年8月中旬,赵振中接到通知,叫他到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报到。去了他才知道全国各地专家云集唐山,要编制唐山重建规划。这样,他成为唐山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成员。
三次参加向副总理汇报
说起30年的往事,激动的表情流露在老人脸上。赵振中老人回忆说,地震后,当时国家和河北省来到唐山的领导都在唐山的飞机场办公。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也住在飞机场的防震棚中。当时,他曾三次参加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汇报唐山重建的规划情况。谷牧副总理听得很认真,问得很细,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自己当时很感动的是,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和大家一样,一起在防震棚中用餐。在唐山大地震之后,国家在城市规划中,增设了抗震这一项目。
市民住房经历了4个阶段
赵振中老人说,唐山市民的住房可以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震后,用竹竿和塑料布搭建的第1代“防震棚”,其功能仅仅在于“防风避雨”。第2代,1976年入冬时,用砖墙、竹竿、木杆搭建的“防震棚”,房顶加了油毡、麦草等,其功能主要是“御寒保暖”。第三个阶段,是1977年开春后,改建的“半永久性”的第3代“防震棚”,无论人口多少,政府免费给每户提供木板、油毡等建材,一家准建一间这样的简易房。当年,国家无偿提供建材,在唐山建了40多万间第3代“防震棚”。之后,1997年国务院批准了唐山市的城市规划(第一版规划总体方案)。市民陆续搬进了小区居住。
赵振中老人告诉记者,在1986年唐山抗震10年时,中央领导宣布,唐山40多万住户全部告别“防震棚”,标志着唐山恢复建设画上了一个句号。
感谢陕西人民
结束采访时,赵振中再三叮嘱记者,当年唐山发生地震不到20天时,西北设计院就派专家赶到唐山,参加了唐山重建的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在唐山最困难的时候,在唐山还处在危险中的时候,陕西人给了唐山无私的帮助。为此,请通过《三秦都市报》向西北设计院表达谢意,向陕西人民致谢。 (责任编辑:游文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