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2006年7月27日完成台本
执着的35年
演播室主持人 方静:
在皖南山区的腹地有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叫毛田村,这里人口稀少、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但是就在这样的一个山村里,却发生着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一位乡村教师35年来默默无闻,独自一个人支撑一所学校,他就是山村教师汪来九。
解说:
7月12号,安徽黟县宏潭乡毛田小学放暑假了,可教师汪来九却没有回家。他急急忙忙来到学生方润秀的家,要找润秀的父亲谈一谈。按照宏潭乡的要求,从下半学期开始,毛田小学四五六年纪的孩子要到中心校去读书,学习外语和电脑了。润秀必须转学,可是由于中心校距离毛田村比较远,汪来九听说润秀的父亲不打算让润秀继续上学了。
方润秀的父亲:
成绩不好,就吓吓她,说就不给她读书。
汪来九:
那你讲成绩不好,你还给她读吗?
方润秀的父亲:
是还给她读,就是吓吓她的,因为年纪太小了,留在家里没用。
汪来九:
那你想法不对,不是她小留家里没用,不是讲大了就留家里有用,大了也要让她读。
解说:
方润秀是汪来九班上三年级的学生,下个学期就要升入四年级了,虽然以前学生成绩差些,但最近一年来进步很快。汪来久很希望她能够继续念书,学到更多的知识。
记者:
已经不属于您负责的学生了,您为什么还要一个劲地追着她,要让她上学?
汪来九:
那是我学校出去的(学生),她是我学校走出去的(学生),那我就应该要负这个责任。
解说:
毛田村是皖南山区腹地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现在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不足300人,村里48岁以下的村民都是汪来九的学生。35年来,就是在汪来九的这般执著地坚持下,村里没有一个孩子辍学。
朱爱子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潭乡毛田村村民:
那时候我家穷,没法上学,都是老师对我父母的劝说,叫我上小学五年级,把小学念毕业。
汪来九:
他第一天不同意第二天去,第二天不同意第三天去,天天去,天天去盯,盯到后来,也有些家长被我盯得无可奈何,他只好带学生来报名,进学校。我这个学校可以这么讲,9个字,哪9个字呢,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解说:
汪来九对待自己的乡村教育工作一直都这样自信而执著。1971年,21岁的汪来九从安徽黄山师范学院毕业后来到黟县宏潭乡毛田小学任教。由于这个村距离乡中心校较远,村里适龄的孩子只能在毛田小学读书,可是这里人口少,只能配备一名教师,教学条件也十分简陋。
记者:
为什么当时要来到这样一个又非常偏僻、条件又非常差的这样一所小学来任教呢?
汪来九:
大家都要到大学校去,那像这个农村的学校哪个来呢?你又安排哪个来?我就准备到这里安心教下去,条件虽然是艰苦,但是我们在农村的人也苦惯了,无所谓。
解说:
说出来轻描淡写,实际上并没有那么轻松。汪来九的家距离学校有十多公里的路程,最初汪来九靠步行来学校上课,一趟要走一个多小时。后来条件好些了,他开始骑自行车来学校。
记者:
35年的话,每天都这样推着自行车走这条路上?
汪来九:
那走在这条路上来来去去。我在这个小岭头,大概35年,可能都给我压低了,走低了。
解说:
在毛田小学,汪来九的身份很特殊。
胡期正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潭乡中心小学校长:
他既是这个学校的校长,又是保姆,又是教师,而且又是学校的勤杂工。
解说:
35年来,作为老师的汪来九一个人承担了毛田小学的全部教学工作,同时教六个年级和一个幼儿班的语文、数学、自然、音乐、体育、美术等所有课程。这就是汪来久所教的班级,不同年级的21名学生都集中在一个班里上课,在由一张课桌当成的讲台上铺满了这一节课要用的书本,最多的时候这上面放7本教材。
汪来九:
一年级请翻开120页——《两只小狮子》,二年级请翻开36页——《语文园地(二)》,三年级请翻开102页——《语文园地(六)》。
解说:
这样的授课方式被称为是复试教学,可让记者感觉起来却很像是在弹钢琴。五年级的学生在黑板上做题时,四年级的学生在做作业;三年级的学生在后面的黑板上复习时,二年级的学生在读课文。同时汪老师还会给一年级、幼儿班的孩子安排相应的事情,谁都不闲着。
汪来九:
一节课中做动静搭配的安排,哪个年级要上课,那就为动,哪个年级做作业,那就为静,动静安排必须在一节课当中要安排得比较合理一点。这样在一节课中使学生学得踏实。
解说:
在这样一种弹钢琴式的教学中,汪来九忙而不乱,因为他总结出了很多巧的办法。这是五年级的同学在互相出题做练习,叫“同级合作”;成绩好的同学帮助成绩差的同学,叫做“优困合作”;不同年级间的互相帮助,叫做“异级合作”;班级干部帮助普通同学叫做“干群合作”。这样在一节课上既可以让所有的孩子都有事做,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程聪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潭乡毛田小学学生:
分小组合作,一般成绩差的学生一道题不懂,老师就让成绩好的学生来帮让他,辅导,让他弄懂。
解说:
为了给孩子们更多地学习机会,汪来久经常吃住在学校。晚上放学后,汪来九一边给自己做饭,一边辅导高年级的孩子,这给汪来九的学生田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田静现在是黟县中学高三年级的的尖子生。
田静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中学学生:
有一天中午,他给我讲解题目,饭都烧焦了,他自己都不知道。
记者:
是吗?
田静:
我觉得这件事让我好感动。
解说:
每到夜幕降临时,做完家访的汪来九又开始备课、写教案。几年前村里还没有电,村民们都有这样的印象,汪来九的小煤油灯总是全村最后一个熄灭。
朱爱子:
每天晚上都忙到十一二点。
激浊:
能看得到吗?
朱爱子:
看得到,他那窗户的灯都是亮到十一二点。
解说:
在毛田小学,王来九不仅是老师、是校长,还是维修工。雨季到来了,毛田小学的屋顶总有漏水的地方。每年放暑假前,汪来九都要像这样自己把楼雨的房顶修好。学校的门前有一个土坡,一到下雨下雪天,孩子们上下这个坡都有困难,汪来九就找来村里的人帮忙,一同修了这个台阶。孩子们上下学方便多了。
记者:
那您不觉得辛苦吗?
汪来九:
那是很辛苦,也很忙碌,辛苦我是请愿的,在这所学校里面教书,当教师,你必须把这所学校搞得尽量完美,条件有限那是没办法,在尽可能的条件之下,要做到卫生美观一点,这是我的习惯。
解说:
除了做维修工,汪来久还要给孩子们当保姆。幼儿班的孩子洗脸、上厕所、生病等,都需要他来照顾。夏季河里涨水时,他都会一个个把孩子背过河,送回家。
田来宝 学生家长:
要是讲起来,我心里头都很感激,他太热心了,有时候下雨的话,或者天气不好,他都给我孩子送回去,小孩很小。
解说:
35年来,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执著的汪来九一个人支撑着这所学校,默默地为山村孩子们的教育奉献着,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汪来九难免有时也会感到寂寞。
汪来九:
那有时候感到有点寂寞,寂寞的时候就拉拉二胡,听听这个录音,有的时候工作忙起来,时间就那么过去了。
记者:
在这35年当中,您有没有想过换换地方,到一个更大一点的学校去教书呢?
汪来九:
那我想过,在20年前我想过。
记者:
为什么没有去呢?
汪来九:
我这个人做事好像有一点什么,对别人不放心,好像就是我自己做就放心了。所以在那个学校里面,当然这样好像就是讲,毛田那个地方,那个地球除了我就不转了。
解说:
直到现在,汪来九还保存着多年来他所教过的孩子们的考试试卷、班务日志、家长联系卡。在这些被装订的整整齐齐的资料上,清楚地记录着上百名孩子的考试成绩,与家长交流的情况,还有同学们的好人好事。35年来,汪来九的学生中有70多人考上了大中专院校,有的学生还像汪来九一样成为了优秀的小学教师。
翟光满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第二中学小学部教师:
就这么一辈子,就在这样一个小山村,能够自始至终都这样尽心工作,那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学习的。
解说:
学生送走了一届又一届,汪来九却始终没有变,依然在这所山村的简陋小学里工作。从今年九月开始高年级的孩子就要离开毛田小学,留下来继续读书的只有8个孩子。但是他说只要还有一个孩子,他就要在这里教下去。
演播室主持人 方静:
据了解,仅在宏潭乡像汪来九这样一人一校的教学点就有8个,而汪来久也是众多扎根山区教育的教师代表。在这35年里,他把对山村教育事业的爱化作了对学生的爱、对学校的爱、对家乡的爱。也正是他这种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为贫困山区的孩子开启了一扇知识的大门,成为发展山区教育事业的榜样。
(责任编辑:柯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