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根据您说的,还有我也查过一些资料,中国的地震研究者确实曾经预测过一些大的地震,包括近十几年的地震,但是也有一些非常遗憾,没有一次在实战中派过用场……
任振球:不是没有,有的!这是我们报的,我和北京工业大学的李均之报的,我们一起合作,我发现了触发因子,李均之教授长期以来很多手段都研究,筛选出来几个好的临震手段,地震之前有次声波,还有地应力突跳,其他的都测不到突跳,他搞的仪器可以反映出突跳,还有虎皮鹦鹉,他把鹦鹉放在笼子里,不能放在桌子上或吊起来,要放在地上,连续记录每天跳多少次,正常跳多少次,突然之间跳得很多,这也是很好的临震手段。
还有另外一位科学家,都是我们天灾预测委员会的,在1975年4月6号还有4月9号新疆伽师几次大地震,我们当时4月3号报的,按照地震局的规定填地震预报卡,打的自费去地震局,两个处长接待我,他们说他们上午刚讨论地震预报,担心四川有地震,我说四川不会有地震,有震的是新疆南部地方就是伽师地区。后来地震预报的负责人郑大林,当天晚上把我们的预测意见传给新疆地震局了。第二天把我们的原件的复印件又传过去了。我们4月3号报的,报的是7号正负三天,在伽师有7到7.5级地震,我的判断是7号正负一天。结果新疆地震局搁了三天,到了第三天也就是5号晚上开了会,说未来一周内伽师地区有地震,当地在全县紧急动员防震,结果全县30万人没有死一个人。6号上午震了两次地震,一个6.3级,一个6.4级。当天晚上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负责任人就给我们打电话,表示祝贺和表示感谢。李说这个地震是7级水平,现在能量释放不够,还有更大的地震,结果他们没有传给新疆地震局,9号震了6.6级,死了9个人。大概15号又震了6.3级,正好头一天我到地震局,说这两天还有6级左右的余震,第二天就是6.3级。当年四月上中旬伽师地震的全过程,我们预测的都对了。
主持人:近十几年感觉地震比较频繁,尤其是东南亚附近地区,各个国家也都很重视地震,如果我们的地震预测率能够达到40%,为什么其他国家不愿意相信?为什么在你们已经有成果的情况下,他们还认定短期预报以及临震预报是不可能的呢?
任振球:不都如此,也有重视的科学家。比如说2001年,在东京召开国际地震会议,我和北工大的李教授被请去参加。结果我们在会上讲了,也展览了我们的成果,一位主持会议的得过天皇奖的日本科学家非常重视,,当时他就给我们两个表态,说我们以后要和中国科学家合作了,我说可以,哪怕专门研究日本地震,帮你们报日本地震都可以,但是要解决经费,我们都没有经费。结果他专门派了两个博士,其中有一个是中国在日本留学的博士,到中国。后来这个事情因为一个美国科学家从中作梗还是吹了。
地震、特大暴雨这种重大自然灾害,都是最典型,最复杂的现象,突变很厉害,对这种最复杂的系统,用西方的科学思维不行的。西方是分门别类研究,或者叫做线性思维,不是专门研究突变这种情况,靠那套思路解决不了这种现象的,找不到原因,也没法预报。
主持人:那就是说跟国外科学家也没沟通了?
任振球:只能是和一部分人沟通,一小部分。西方理论思维的体系解决不了复杂现象的成因和预报问题。所以我们天灾预测委员会很多科学家走的是实际上是自觉不自觉采用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整体思维,从整体上看问题,从整体上找原因,从整体上解决问题。整体思维是典型的,看病首先从整体上判断的,从整体上治病的,只有这个方法,才能来解决复杂现象的问题,包括现在中央抓的经济宏观调控,就是整体思维,用整体思维的办法来解决,提纲挈领,抓住关键,一大片都带出来了。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精髓,用这种思想科学体系结合现代的先进的科技,只有走这个道路,才能在这种复杂现象上又进步。
主持人:有一位网友有一个质疑,也比较尖锐,说您研究临震,还研究暴雨,还研究台风……
任振球:我还研究瓦斯爆炸。
主持人: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一位科学家做这么多项研究,如果在一项很成功的,就算是很成功的科学家,所以人家就怀疑您的专业性……
任振球:我曾在地质大学有个演讲,全校的博士、硕士生都在,我说中西两种文化优势的融合,就是中国的整体思维加上西方的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要结合,不光是结合还要融合,要找到它的切入点,你研究这个领域就可能有很大的突破。后来该校地学哲学所的所长就说,你找到了一个切入点。我用整体思维找到一个触发因子,这个触发因子对各种突发性灾害都是他触发的,但是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和天文触发的外都必须同时具备,如果内外因中缺少任何一个,都不会发生特大暴雨或其他重大自然灾害。所以我们叫天地耦合。我的研究题目是天地耦合,耦合的两个方面缺一不行。这是非常复杂的。真正的触发因子找到后,方打开一个缺口,找到一个窍门。我用的就是整体思维和现代科技的结合,首先我是搞气象的。当然,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连自然规律本身也是在变的。因此,天地耦合预测重大自然灾害,还有着漫长的道路,许多错综复杂、崭新的现象和规律有待人们去认识、总结和发现。
主持人:您是已经是退休的老人,您每个月只能用退休金来做研究,您也不可能有很多很高精尖的手段、试验设备,如果您真是预测哪哪有地震,大家对你的可信度也会打一个折扣。
任振球:对,没有经费,没有精密的仪器,比如印尼的9级地震,我们在内部报了,但是地点没有报对,时间报对了,我们报的是12月24号到28号,它是26号震的,我们报8级以上,震的是9级,但是地点报错了,就是你说的,我的计算机不行,没有经费,我只能用手工画共振区,没有实现微机化,结果画不到赤道地区。后来接受了教训, 8.7级我们报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就都基本上对了,地点只误差110公里,我们是在北京报印尼8.7级,也大体可以了。
就是你说的我的现代化手段缺乏,又没有经费,所以就吃亏。如果有足够的经费,我刚才说的多学科交叉的非常规的20个手段,如果能够把每个手段的优势集中起来,加以投入,进一步研究它的物理机理,必要的还要布网,组织攻关研究,那么短临震预报不是不可以预报的,即使最难的临震预报也不是不可以预报,问题是研究的思路要对头,科技发展的路线要对头,不能光是迷信国外那一套。
网友:三星一线会引发地震吗?
任振球:可以,但是内部条件要具备,刚才说的比如说我们合作的临震手段,突跳等临震手段全都满足了,那个地方又具备天文触突发条件,两方面一结合就可以报,我们报对了不少。但是也有报错的,因素很复杂,因为我们掌握的所有手段必须要全部有反应,只要有一个不反映就不能报,比如李均之的虎皮鹦鹉跳跃异常跃异常,地震局的地震预报重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张国民曾问我,李均之的小鸟怎么样,我说其他临震手段都满足,如果小鸟不跳就不能报地震。还有,并不是所有的三星一线都可触发地震,必须是处在它的共振区,而且必须满足多个引潮力共振的特定叠加。
主持人:您要跟一个国外的科学家或者跟一个其他科学说用虎皮鹦鹉预测地震,别人可能会觉得你很不靠谱……
任振球:但是我认为现在有一个科学界的重大问题,就是衡量科学是非的检验标准究竟是不是实践第一。首先看它的实践,事实是否确实可靠,其次才是要研究它的道理,想办法怎么改进,怎么现代化。现在要总结唐山大地震的教训,把唐山地震之前非常好的手段要很好地总结,要很好地支持它,很好地给它投入,还要给它提高,有的还要补充到地震台网建设中去,但是现在对于唐山地震之前有很好反映的一些前兆手段,科学界的主流科学家没有重视,还有的干脆给取消了。这是不应该的。
任振球:21世纪整个国家的科技创新的战略,应当是采取中西两种文化优势的融合,中国的优势是整体思维,西方的优势是现代化,科技技术,想办法在每个领域,包括地震领域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融合起来,找到融合点,这些难点,重大自然灾害的难点都是有可能突破的,问题是科学的发展路线要对头。
主持人:时间关系,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谢谢任教授!谢谢网友参与!
(责任编辑:刘新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