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相距两里 探访牛郎织女传说地西安石婆庙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广泛,为了让哈尔滨的有情人在冰城首届中国情人节前夕了解更多有据可查的七夕故事,本报记者前往西安石婆庙一探究竟。
石刻像距今2126年
这几天,古都西安的天气十分凉爽。离开西安市中心一个小时,在一条泥路上颠簸10分钟后,记者来到了西安市斗门镇南沣村外,一处位于田地中的庙宇———织女庙。
织女庙,当地人叫它石婆庙,由两间总面积不足千平方米的院落组成。 第一间院落中立着一块石碑,上写:“陕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牛郎织女石刻,陕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1956年8月6日立。”织女石像位于第二间院落没有门窗的老宅里,墙上的彩绘记录着牛郎织女的“凡间恩爱”、“鹊桥相会”等百姓耳熟能详的传说情节。
牛郎织女石刻管理所的刘兴文老先生告诉记者,史料记载,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开挖昆明池时设置的牛郎和织女的石刻像,至今已有2126年。在民间,织女庙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很高,每年七月初五、初六、初七三天都是盛大而隆重的中国七夕情人节,尤其是七月初七和正月十七(传说中牛郎织女结婚的纪念日)两天,香烛、彩旗、花灯、锣鼓、秧歌、唱戏……织女庙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牛郎离织女两公里
织女找到了,牛郎在哪里?南沣村的薛玉花指点记者,在两公里外的斗门镇棉花厂院内。几经辗转,记者找到了住在该镇北街一位叫孟战利的看门人。老孟是位义工,每有外地游客来访,他都免费做向导,风雨不误,分文不取。“咱帮人家达成心愿,也算一件积德的事。”
走进厂院内,一座面积约5平方米的小庙出现在眼前。拾阶而上,仅容一人通行的小门内,高达2.10米的牛郎石刻像憨憨地立在小屋内,和织女石刻像一样,今人按照汉朝的式样,给他穿上了华丽的衣服。石像前的香烛排成线、连成片,表明经常有祭拜的人光顾瞻仰。
据介绍,明代每到七夕前夜,女孩子取雨水、井水各半,盛于碗中,放露天一夜,再在太阳下暴晒半天。中午时,每人将绣花针或用新扫帚梢代之,放在水面上,浮而不沉,然后观看针在水中的影子。或散如花,或动如云,或成雾形而巧妙者,认为是“乞得巧”;如果针影或粗或直,五花样者,就是“乞得拙”了。如今在陕西很多地方,民间还有妇女在七夕乞巧的民俗,乞巧的女子还被亲切地称为巧姑,意为心灵手巧、乐于助人的好女孩。
西安将建情侣公园
据了解,西安市规划部门已经出台了七夕情侣文化公园规划的初步方案。参与此方案策划的囊括了规划、历史、建筑、民俗的专家。情侣主题文化公园工程包括人工湖、道路广场、乞巧楼、婚庆历史文化公园、百戏楼、临时餐厅、游船码头以及绿化等工程,预计投资8500万元。
记者离开织女庙时,小路旁树林里的喜鹊唧唧喳喳叫个不停。七夕将至,冰城首届中国情人节也在百年兆麟公园内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哈尔滨的情人们,大家准备好了吗?
本报首席记者 于鸿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