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 是夜无眠
本报记者 红珊
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了30年。30年来,每到“7·28”这天,那段抹不去的记忆都会比平日里更加强烈地冲撞着每一个曾经经历过那场灾难的人。这种记忆,虽经30年岁月的荡涤,却丝毫不曾淡去。
昨天,当唐山地震第30个祭日到来的时候,有着共同记忆的人们,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在那个刻骨铭心的凌晨时刻,向死难的亲友、向24万罹难的同胞致哀,也向英雄的唐山、以及她的700万人民致敬!
镜头一:凌晨3点30分,原空六军驻唐部队的200多名官兵集体向纪念碑鲜花。
夜幕中,这支整齐的队伍默然伫立。他们打着当年共同战斗时的旗帜,穿着统一制作的上衣,胸前印着“同一个生日”,佩戴着黄色小花,手里捧着一个燃着的蜡烛,向当年在地震中逝去的300多名战友默哀并致悼词。
他们如今分布在祖国各地,从事着各种职业。在地震30周年之际相约来到唐山,来看望长眠在这里的战友,和这个自己曾战斗过的地方。
镜头二:凌晨3点42分,唐山30名长跑爱好者准时跑向北京。
红色的队服、红色的条幅,在夜幕中的纪念碑广场格外耀眼。30名热爱长跑的唐山市民精神抖擞,整装待发,其中年龄最大的已有67岁。他们将分为6组,以接力的形式,沿着当年李玉林在第一时间奔向中南海报告灾情的道路,向北京进发,争取在20小时之内征服194公里的路程。
镜头三:凌晨4点,广场上人头攒动,人们自发地来到这里祭奠震亡的亲人。
一位30多岁的女士长跪在石碑后面,边哭边向着石碑诉说:“妈、小妹,我来看你们来了。这一年我过得挺好,你们好吗?”
一位从河南来的小伙子说:“我没有经历过大地震,但我听说过这里有24万无辜的亡灵,还有建设起这座城市的了不起的人民。我没有礼物带给唐山,就在这里磕个头吧!”
在一张铺在地上的报纸前,一位中年女子默默地看着它,并轻声告戒每一个从此经过的人“别踩了我的东西”。片刻,她蹲下身来轻轻地为自己的大哥朗读起来。她的大哥在地震中震亡,她是将自己对大哥的回忆发表在报章上,特意带给大哥“看”的。
镜头四:凌晨4点25分,老兵们向逝去的战友诉说着心里话。
“当年我们部队的驻地就在现在这个广场的位置,这里就是我们战斗过的地方,也是我们和300多位战友永远分手的地方。而现在,它又是代表着唐山崛起的地方。”老兵张朝安激动地说。
打开一件印着红字的上衣,老兵张建平眼含泪花:“这是我在地震20周年来唐山时穿过的衣服,你们还记得吗?好兄弟,明年我还会来看你们!”
一位老兵打开了一瓶白酒,环绕着纪念碑下的花丛徐徐倒下去,像是战友聚会时的相互敬酒。顿时,这个特殊的“圆桌”溢满了酒香。
凌晨4点50分,天色已渐渐发亮,广场上人们的面庞也逐渐清晰,大多眼睛红肿,面带倦意,但却仍然留在原地,久久不愿散去。
唐山,在人们无眠的思念与无尽的祝福中迎来了新的黎明。
唐山“7·28”侧记
本报记者 红珊
昨天,又是一个星期五,但却因30年前发生在唐山的那场地震,而让这一天有了更多的意义。
昨天,走在唐山街头、广场的人比平时多了许多。从人们的口音里可以判断出,他们不仅来自唐山本地。许多人手里拿着相机、DV,扶老携幼,记录着唐山地震30年后这一值得纪念的日子。
为了迎接地震30周年的纪念活动,唐山市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昨天,在唐山市最宽阔的新华道与建设路上,道路中间崭新的护拦已被清洁工人擦洗得干干净净。在全市的各条道路沿线及纪念碑和火车站广场上,园林工人早已摆放了70万盆各色鲜花。
距离抗震纪念碑广场较近的一家大型百货商场,已在店门的显要位置公布了当天营业时间变更的告示,原本上午9点半的营业时间,被改为下午1点半。而在距这家商场不远的另一家商场,27日下午就已提前关门谢客。
市内主要街道上的公交车,在靠站时的车外语音也已临时停用;当天出版的《唐山晚报》也从平时的彩版变成了黑白版。
上午,省、市领导及当地群众代表在纪念碑广场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仪式。许多市民自发地聚集在警戒线以外,大家红着眼圈,远远地看着献花仪式,秩序井然。
纪念仪式结束后,广场周围的人群很久没有散去,越来越多的人向纪念碑聚拢。有人开始献花,有人开始拍照,一直持续到中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