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老兵同过一个生日
当年驻唐山空军官兵在地震发生时刻聚集纪念碑前
本报讯(记者郭晓军)昨日凌晨3时,和30年前的地震同一时刻,近500名当年驻唐山的空军官兵和唐山市民来到抗震纪念碑广场,他们献上花篮、对着战友和亲人的遗照轻声告白,以此表达哀思。一天之中,在纪念碑、南湖公园纪念墙、燕山影剧院,数以万计的群众自发纪念唐山地震30周年。
死生共此时
3时20分左右,200多名老战士穿着醒目的纪念T恤,手拿蜡烛,列队进入广场。 他们的T恤前印着“同一个生日”,背后则是鲜红的“30”。这些老战士当年是唐山的空军某部驻军,那场大地震夺取了197名官兵的生命。30年过去了,他们年纪最小的已经50岁,最大的已逾古稀。“幸存者获得重生,死难的战士也在另一个意义上重生,因此,我们拥有同一个生日。”来自北京的空军老战士张建平向记者解释了“同一个生日”的内涵。
“战友啊,我们看你们来了。”一名来自天津的老战士抑制不住悲痛,声声哭喊将其他人的情绪一下子带动起来,主持人要求“默哀”,6名老战士扑通跪下,沉默无语。
当年通信营的指导员王显世手里拿着死去的战士名单,他逐个念出37名牺牲战士的名字,人们的抽泣声、哭声交织一片。“至今有一个场景还深深在印在我的脑海里。”王显世说,一名牺牲的通信兵战士,临死前两手还各拿着一根电话插线,“他是在工作中牺牲的。”
洒泪祭雄杰
当年20岁的通信女兵张秀华,坐着轮椅,一袭白衣,泪水默默流淌。大地震让她上肢严重受伤,下肢瘫痪,但是经过艰苦努力,她已能熟练地用中英文打字。
来自福建的任鸣,当年是空军小车班的战士。“是我们最早将唐山发生地震的消息向中央军委报告的。”他说,他是小车班第一个从废墟中爬出来的战士,救出政委之后开车到机场,通过战备飞机上的通信设备第一时间将唐山发生地震的消息向中央军委报告,任鸣因此而获得一等军功章。
在南湖公园的地震纪念墙,随着黎明的到来,纪念碑前花篮和花束越积越多。鲜花里夹着纸条,上面表达着生者对逝者的哀思,有的是写给子女、有的是写给爱侣、还有的是写给同事、朋友……上午,纪念墙前已被鲜花堆满,数千市民前来吊唁。
■镜头
《晚报》变黑白公车也“默哀”
为了迎接地震30周年的纪念活动,唐山市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昨天,在唐山市最宽阔的新华道与建设路上,道路中间的护栏已被清洁工人擦洗得干干净净。在全市的各条道路沿线及纪念碑和火车站广场上,园林工人早已摆放了70万盆各色鲜花。
距离抗震纪念碑广场较近的一家大型百货商场,已在店门的显要位置公布了当天营业时间变更的告示,原本上午9点半的营业时间,被改为下午1点半。而在距这家商场不远的另一家商场,27日下午就已提前关门谢客。
市内主要街道上的公交车,在靠站时的车外语音也已临时停用;当天出版的《唐山晚报》也从平时的彩版变成了黑白版。
出资二十万拍片祭战友
对现年50岁的南京女兵丛军而言,1976年7月28日那个闷热夏夜里,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使她和65位姐姐从此阴阳两隔。为了纪念战友,丛军打算出资20万拍一部纪录片。
1970年,年仅13岁的丛军加入了北京军区后勤部某分部,之后被派往唐山255医院做卫生兵。在那儿,丛军认识了从全国各地来的小卫生兵。“都是十三四岁的姑娘,最大的也就15岁。”因为年龄最小,丛军备受姐姐们的宠爱。
大地震夺走了65位姐姐的生命,回忆这段往事,丛军仍然泣不成声。为了纪念她们,丛军个人出资20万拍摄纪录片《最后的女兵》,江苏省电视台影视部梁放编导知道后,决定放下手头的工作,帮丛军完成这个心愿。
综合新华社等媒体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