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记者 陆容容
金陵晚报报道关注最多、争议也最多的颐和路公馆区改造项目,终于有新的进展。昨天上午,南京市房产局就颐和路公馆12地块的拆迁许可召开听证会,听取居民代表的意见。
颐和路片区是南京最集中的民国公馆区,拥有外国公使馆、名人旧居等225处民国建筑。 1929年,《首都计划》确定颐和路为上层阶级住宅区,它是南京市唯一的、由民国政府主导、按规划实施的最大住宅区,整个公馆区保护面积为37.8公顷。
据了解,其中最先启动的12地块,是由江苏路与宁海路围合而成的三角形区域。现共有36幢别墅,开发后将保留其中的17幢。在南京市规划局公示的规划许可证上,该项目的规划土地性质为一类居住用地,开发面积为30870平方米。
在南京市规划局今年5月公布的《民国建筑保护规划方案》,提出:颐和路公馆区的开发将以12地块启动,按照“拆除为主、建设为辅”、“置换功能、改造为辅”的原则,引入总部经济、高档会所等开发项目,进行保护性开发。
随着12地块的率先启动,颐和路公馆区如何开发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几年来,有多种开发方案公布于众,但最终都未能如计划按期实行。知情人士表示:“国内外很多公司想接手此项目。大家都知道,开发颐和路项目的品牌效应本身,就价值连城;但是他们也知道:这里的房屋产权情况复杂,历史文化价值极高,怎么开发是个大难题。”那么,这片价值连城的公馆区,究竟会有什么样的命运?
全中国最重要的项目2004年9月,鼓楼区政府曾公布的方案是:将此片区初步定名为“老公馆”,项目由包装上海“新天地”的原班人马上海史贝商务咨询公司策划。但是这一方案随即引来不少质疑,最终项目暂时搁浅。2005年初,上海某媒体还为此作了题为《新天地南京版在争议中难产》的报道。
昨天听证会结束后,记者电话采访了当时的项目策划人、上海史贝商务咨询公司商业拓展部经理毛怡昕。毛怡昕告诉记者,由哪个公司来操作,暂无最终的结果,他们仍在等待消息。
毛怡昕表示:“颐和路项目,无论从历史价值,建筑价值,区域经济价值,都是最佳。而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大规模的建设、拆迁背景下,我们再难在城中找到这样的区域,它可以容纳太多创意的发挥。我们仍然非常希望能够参与这个项目的运作,当初的方案也可以调整。”规划专家质疑新天地模式最早参与制定颐和路保护与开发方案的,是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副所长郑晓华。她告诉记者,最早一轮研究早在1998年就开始了。此后一份名为《保存城市的历史记忆》的报告,成为此后所有开发的原则性参考。
对于此后的具体开发方案,郑晓华表示并不了解。但是她对于在颐和路引进“新天地”的模式表示质疑:“地理位置本身就不适合,上海新天地靠近淮海路,商业氛围浓;而颐和路藏在公馆区之中,氛围十分安静,不宜引入大量餐饮、酒吧。以办公类为主是最适合的。”
2005年,公布于媒体的开发方案中,增添了“总部经济”的概念,提出有针对性地引进一些国内实力雄厚的高科技企业总部。
在今年5月公布的《民国建筑保护规划方案》中,南京市规划局也写到“在颐和路公馆区引入相对安静的总部经济、高档会所等商业文化类项目”。提议设立“民国建筑博物馆”
“这两种方案我都反对!”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总建筑师刘宇平态度鲜明地表示。他说:“颐和路之所以重要,不仅仅在于它有几幢漂亮房子,还因为这一片区整体布局、合理规划和丰富多彩的建筑风格价值极高,可称之为中国近代建筑文化强有力的缩影。简单的商业开发会破坏它的原真性。”
刘宇平建议为每幢房子编号,将整个区域设为一个巨大的户外博物馆,“展品”就是这里每一幢民国建筑,适当地进驻一些文化、学术机构。“租或售的形式,只能取得眼前的商业利益,但是将整体保存、展示所带来的影响,将给整个城市带来无可估量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