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昨天我们的节目报道了四川自贡永安镇六名初中生集体溺亡的事件,在采访中记者意外地发现,在这个小镇上还有上百户村民的日常生活和出行都充满了惊险。
配音:在前往一个遇难学生家庭的路上,记者经过了一个危险路段,当地人把这段必须要经过的水渠称为“渡槽”,这个架设在半空中的渡槽修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主要是用于从金银湖水库引水,供给一家化工厂的工业用水和附近村镇的农业灌溉。渡槽共有四座,这里的渡槽只是其中距离最短、高度最低的一个。
记者出镜:十几年来,村民们要想到镇上去就必须经过这里,这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唯一一条通道,我们看到这个边上只有不到十厘米的宽度,而就是这样的危险的路,不管老人孩子甚至是孕妇都必须从这儿过.
同期:记者:你从这走怕不怕
村民:怕 原来他掉下去过 不敢走 全都得牵着走
配音:第一次这样看到来来往往的村民在渡槽上行走,记者惊出了一身冷汗。为了感受在渡槽边沿上行走的艰难,记者也决定上去试试。
记者出镜:刚走了两步就头昏眼花的,不过村民们告诉我,虽然从这个水渠里面走能够相对安全一些,但这个水渠一年当中会有六个月水都是满的,按照我这个个头,这个水得要到我的腰这么高,所以尽管相对安全却同样是很艰难
配音:村民们告诉记者,以前从村中通往镇上是有路的,后来因为修建渡槽而被占用,之后政府也没再重新开辟公路。几十年来,附近的兀(当地口音读“wa”)石村、留永村、彭石村的老老少少每天都是这样提心吊胆地过往。
同期:村民
我从这个地方摔下去过 这个颈背全部摔痛了
配音:因为行路艰难,村里的每户人家都很少有外村的亲戚上门做客,新嫁过来的媳妇首先要学习如何走好渡槽。面对这样的出行条件,最让大家放心不下的就是孩子们。4号渡槽有8孔,长100多米,最高处距离地面近30米,因为在它的两端分别有一所中学和小学,因此,即使是最危险的一座渡槽,村民们也别无选择。
同期:村民:车还不是要从这儿走 只有这一条路 没有其它路
记者:你们就没法出去吗?
村民:没法出走 是修了个桥 一涨水就淹了
记者:那你们出行这么困难,为什么不跟当地政府建议再修一条路呢?
村民:政府不修 今年推明年 明年推后年就是不修
配音:那么面对群众强烈要求改善出行条件和道路环境的呼声,当地政府的态度是什么呢?
同期:四川省自贡市永安镇副镇长 明述林
没有人反映 我没接到 到目前为止 没有接收到要修机耕道
记者:那老百姓反映这么多年,你们有没有意识到这个有安全隐患呢
四川省自贡市永安镇副镇长 明述林
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个有安全隐患 确实很不安全 走那个地方太高了 老百姓也不有自觉的地方 本身那个有些高 渡槽两边又很单 所以他害怕绕路
不愿走下面那个一般的小道
配音:如果真有便捷畅通的道路,又有谁愿意冒险拿自己的生命作赌注呢?这位镇领导所谓的小道就是村民们硬踩出来的田间小道,而实际的情况往往是只要一下大雨或发洪水,刚花好几个月踩出来的道路很快就会被湮没或冲毁,村民们也只有等水退之后再另辟蹊径。
同期: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水利农机局工作人员 廖伯才
路都是大家走出来的 他们大家一走就成了路了 他不走当然就不成路了他非要走高险区 那个明显不能走 他自己非走
配音:记者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难道为百姓建设一条安全便捷、可以与外界自由交往的道路不应该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吗?记者在村口找到了一条乡村便道,花费了半个多小时才走到了镇上的公路,很难想象如果感到下雨或夜晚天黑,那些离公路较远的村民、尤其是每天上下学的孩子们出出进进有多么的不安全。可为什么修一条与大路连接的乡村公路就这么困难呢?
同期:四川省自贡市永安镇副镇长 明述林
老百姓他有这个想法修便道也好 这个肯定按照村民意思一事一议 这个可以考虑
配音:让村民们想不通的是,当初这些渡槽全是大家不计报酬无偿修建的,渡槽经过之处占用的耕田农民们也没有得到任何的补偿,现在每户每月应缴纳的水费都一分不少的上缴,可为什么总被要求付出的村民们就没有一点索取的机会呢?
同期:村民
现在我们年纪大了 但主要是孩子们 我们想修一条好路 乡村路
孩子们上学来回走 我们也放心呐
(记者:徐平 韩光)
(责任编辑:柯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