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鄂尔多斯曾爆发了一场拯救民族、争取自由的“鄂尔多斯风暴”震撼全国,形成了不朽的鄂尔多斯精神。在酝酿了半个多世纪后,这块古老而神奇的高原,又一次演绎出“火山爆发”般的人文奇观。
在世纪交替的隆隆烈变声中,新鄂尔多斯风暴又横空出世。
六个高、四大产业、四大基地、三大规律、三大战略、三大工程、三个大市、四个超一……成为鄂尔多斯的最佳关键词。
听人说,鄂尔多斯流传着这么的箴言:
说鄂尔多斯人觉醒早,是因为鄂尔多斯人凡事都比别人先行一步。
说鄂尔多斯人行动快,是因为鄂尔多斯人一旦认识到,就会立即付诸实施。
说鄂尔多斯人有智慧,是因为鄂尔多斯人在实践中及时总结提升。
8月2日,首届中国网络媒体内蒙古行记者团抵达内蒙古鄂尔多斯并采访了这个美丽而充满奇迹的城市。自从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的品牌一炮打响,世界的目光就被紧紧的吸引在了这里。记者在惊叹于鄂尔多斯快速发展和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发现了鄂尔多斯一个最鲜明的特征,那就是总是比别人早想一步、先行一步和从不满足,这让鄂尔多斯人创造了鄂尔多斯快速发展的奇迹,让我们看看鄂尔多斯集团的纪录吧:
内蒙古第一个招商引资及经济技术创新项目出现在这里:1978年引进日本设备技术,以补偿贸易的方式兴建了鄂尔多斯羊绒集团;1979年三中全会以后,内蒙古第一个实行以土地承包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出现在这里;内蒙古第一个借助国家能源战略西移的政策,引进国家大型企业神华集团出现在这里;内蒙古第一个实施资源转换战略的世界级大项目——达拉特电厂出现在这里;内蒙古第一个在企业体制改革中实现了国有股的战略退出,最早形成了经济自主增长的机制。
而真正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的“第一”几乎全部集中在“十五”期间的五年里:正在建设中的神华煤液化项目规模世界第一;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成为内蒙古第一个被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评为“循环经济”全国四大典范园区;正在建设中的棋盘井工业园区煤电联产循环经济项目规模世界第一;正在建设中的年产100万吨二甲醚项目产量全国第一;2004年成为全国首个突破亿吨的产煤地级市;是世界最早探索多种方式实施沙产业治沙,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地区;发展速度连续几年位居自治区第一;全区第一个引进民间资本修建公路、铁路项目;2005年自治区进入全国百强的县(旗)在鄂尔多斯……
而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揭示可持续发展规律,是鄂尔多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鄂尔多斯的一道靓丽风景。
(一)
从2004年的48年间,鄂尔多斯市的气象资料显示了这样一组数字:全市年均降水只有350毫米,西部地区只有250毫米,而且是秋季多春夏少,春季年均降水只有50毫米。戈壁、荒山丘陵,占到总面积的90%,自然灾害频发,大部分地区一直有人或散居或群居,在这恶劣的条件下,以微薄的收入维持生存。于是,鄂尔多斯市的决策者们首先发现了这个长期制约经济发展的第一个规律“十年九旱”的自然规律。按照这一规律,鄂尔多斯人对症实施了转移收缩战略,从根本上破解了“三农三牧”难题。从2001年到2005年,鄂尔多斯市农牧人口减少了近40万人,成功转移农村牧区人口30多万人,实际从事农牧业生产的人口下降到50万人,这样不仅提高了现有农村牧区规模化经济的步伐,而且使农牧民的收入大大增加。与此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率先推行了农牧民低保,为增加农牧民收入,在全区最早全面推行免征农牧业税政策,实现了农牧民税赋“零负担”;在全区率先全面推行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使60多万农牧民直接受益,有效解决了农牧民就医难的问题。
今天的鄂尔多斯市农牧业结构日趋优化,畜牧业主导地位基本确立,特别是沿河农区畜牧业蓬勃发展,牲畜头数由2000年的615万头只增长到1382万头只……
可以说,鄂尔多斯人通过“十五”期间的大胆创新和实践,已经提前找到一条适合鄂尔多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发展之路。
(二)
鄂尔多斯市水资源总量为29.6亿立方米,且集中分布在黄河、无定河流域和部分富水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14立方米,低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鄂尔多斯市要发展必须从“水”字上做文章,重大项目建设已经突显用水困难。能源重化工是高耗水产业,根本问题就是找到水源。于是,鄂尔多斯市的决策者们又找到了制约鄂尔多斯经济的第二个规律“三化互动水支撑”的规律。根据这一规律,鄂尔多斯市有效的实施了沿河开发战略,建设黄河经济带。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在沿河集中建设了一批工业园区和城镇。推进“水权置换”,用产业、人口的聚集争取和扩大黄河用水指标,集中水资源等各方面优势,同时,坚持“拦截地表水、蓄住天上水、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三水”并举的原则,规划建设了五座大型水库,完成了东胜区和棋盘井镇两大引黄供水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水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三)
一个地区如果总是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输出支撑经济增长,不进行资源的深加工和转化,可能出现经济上的一时增长,但势必会引发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社会矛盾增多等一系列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一规律已经被中外发展的实践所证明。
从鄂尔多斯市来看,过去每产百吨煤一半以上外销、天然气80%管输外运,总体还停留在卖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原字号”工业阶段,与资源价值最大化相距甚远。据测算,煤转化为电和油,创造的产值分别相当于原煤的10倍-20倍,进一步延伸还可达40-50倍;为此,鄂尔多斯市的决策者们又找到了制约鄂尔多斯经济的第三个规律“自然资源转化增值”的经济规律。依据这一规律鄂尔多斯市大力实施循环发展战略,率先建立节约型社会。
早在2000年初,鄂尔多斯市就开始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构筑“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六高”为基础的“大煤炭、大煤电、大化工、大循环”四大重点产业,创造了一大批象蒙西、棋盘井等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形成了煤炭、电力、重化工、高载能循环经济四大基地。特别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园区为载体,按照“配套关联、协调发展”的原则,支持入园企业形成上下游产品有序链接循环开发的关系,使资源和废弃物达到了最大限度的综合利用,构筑了三大产业链(见《世纪跨越》)。这样使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化的利润,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与此同时,通过推行“绿色行政”加强生态监测,建立健全“绿色GDP”考核体系,鄂尔多斯市在2003年就出台了遏制高污染、高耗能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停建了电石、铁合金等100多个项目,并在当年签定的引进项目中,砍掉了11个高污染、高耗能项目,涉及投资几十亿元。因此,在“四大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也走在了自治区及全国的前列,工业废水达标率达90%以上,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0%以上,高于自治区20个百分点。2005年3月,鄂尔多斯市政府提出了“三年抢救煤炭攻坚战”,决定到2007年的3年内,通过大规模整合、关闭,将目前的500多座煤矿压缩至300座,综合回采率由原来的30%左右提高到65%——75%。2005年鄂尔多斯市煤炭产量已达1.3亿吨,电力装机容量达500万千瓦,能源产业在内蒙古乃至我国西部已占据重要地位。
鄂尔多斯三大规律的揭示,是鄂尔多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里程碑。因为鄂尔多斯人发现加快发展最大的制约是水资源缺乏、最大的威胁是自然灾害频繁、最迫切的任务是加快资源转化与经济结构调整。鄂尔多斯市过去几十年走不出困境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与自然不协调、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与规律不符合。在鄂尔多斯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发观鄂尔多斯市的这些思路和战略都是环环相扣、相互递进、浑然一体的,每个新思路、新战略都是前一个思路和战略的延伸和升华。(吴阳) (责任编辑:游文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