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京三角”发力
中央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视,将推动我国经济第三极发挥更大作用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胡梅娟 张洪河 孙晓胜
天津滨海新区被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河北曹妃甸成为“十一五”最大的项目集群,京津冀区域协作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黄金期”,中国经济第三引擎正加速启动。
有关专家认为,抓住这个机遇,将对这一区域乃至我国经济整体协调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央高度关注
加速打造中国经济第三引擎,由天津滨海新区与曹妃甸建设开始,并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起步。
2005年,是天津滨海新区和曹妃甸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年份,在这一年里,党和国家高层领导人频频造访两地,使两大地区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2005年4月,黄菊同志视察曹妃甸时说:“我去过全国大部分港口,像曹妃甸这样优良的建港条件,在南方已经很少了,这的确是‘国宝之地’,我们要珍惜这个时期,一定要把港区规划好,建设好。”
2005年6月,温家宝同志率国家15个部委的主要负责同志在天津考察。他指出,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环渤海区域及全国发展战略布局中重要的一步棋。走好这步棋,不仅对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实施全国总体发展战略部署、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宏伟目标,都具有重大意义。
2005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天津市考察工作期间,专程到滨海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他希望滨海新区牢牢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开发建设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建设成为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的现代化新区。
2005年10月,贾庆林同志率领由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人和专家学者组成的调研组,就首钢搬迁及河北曹妃甸钢铁项目情况进行调查。
2005年10月,曾培炎同志在河北省考察,亲临曹妃甸工业区和矿石码头,指出河北省要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着力调整钢铁、建材、化工等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整顿和规范煤炭等资源开采秩序,提高原材料工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要依托现有基础,充分发挥地理交通等优势,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承接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发展先进制造业和装备工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努力打造新增长极
天津滨海新区与曹妃甸建设,是打造环渤海地区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极的两个突破地带。
京津冀地区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区,也是今后我国不可多得的深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京津冀地区完全有条件建设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支撑未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新增长极,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和创新创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及我国全面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
不仅如此,京津冀加强互相间的经济合作与资源整合,提升整体实力,增强辐射作用,无论从抢抓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还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同长三角、珠三角相比明显滞后。资料显示,就单位国土面积GDP产出而论,长三角是京津冀都市圈的3.45倍,珠三角是京津冀的3.25倍;以人均GDP而言,长三角是京津冀的1.84倍,珠三角是京津冀的2.63倍。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发展的大趋势下,我国之所以出现“南快北慢”的状况,与这一区域内行政壁垒森严,经济联系较弱有着直接的关系。尽快加强京津冀的合作,对于拓展京津冀核心经济区的发展空间,促进环渤海经济圈的繁荣和发展,在更宽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京津冀三地在经济发展上各有所长,北京拥有知识经济等优势,天津拥有加工制造业和海运等优势,河北则拥有重化工业和资源等优势,三方优势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强化京津冀更深层次的合作,将更有利于三方合理分工、优势互补、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这一认识,在三地引起强烈共鸣,并在高层取得高度共识。
据悉,京津冀区域协作已经在交通、旅游、生态、能源等领域出现一系列实质性的进展。京津冀区域交通一体化进程加快。三省市正紧密协作,联手推进区域内海港、空港、公路、铁路多种运输能力建设,以现代化交通体系构筑京津冀紧密都市圈,合力启动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目前,京津之间的交通建设已大规模启动,京津第二条高速路、京承高速公路、京石高速客运专线正在加紧建设中。同时,京津冀人才交流协议、环渤海11城市旅游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也先后出台。
同时,近一个时期来,京津、京冀、津冀产业转移与合作日益加强。2005年,国务院批准了首钢结构调整方案,首钢与唐钢共同组建了京唐钢铁联合有限公司。结合首钢搬迁和唐山地区钢铁工业调整,投资677亿元,在河北曹妃甸新区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预计2010年达到年产钢950万吨,钢材868万吨生产水平。2005年11月,迁建到京唐港的北京焦化厂第一座年产100万吨炼焦炉建成投产。天津的一些产业也在逐步向河北延伸。
从2005年开始,京津冀协作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新态势:国家发改委将《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目前正在进行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天津滨海新区战略初步显露,将建设面向区域的现代制造和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已列为国家循环经济首批试点单位的河北曹妃甸,以“大码头、大钢铁、大石化、大电能”为主导产业的能源、原材料枢纽港和重化工基地正在建设中。
高起点打造后发优势
尽管京津冀经济区域的发展相对于长三角、珠三角来说要慢,但是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新态势下,京津冀经济区域的改革开放和进一步开发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京津冀的发展将是高起点的,其特点是站在“全球战略”的高度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并以重大战略构想,破解发展难题。为此,“十一五”京津冀区域发展的起点将是总结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国外一些区域发展成功的经验、更上一层楼的新起点。
在这一新起点上,京津冀经济合作将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积极参与全球结构的大调整。将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同时还将明确京津冀内部各自的定位和分工,努力实现跨跃式发展。
京津冀区域发展正处于历史性的战略机遇期,尤其是我国向以创新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变,为京津冀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京津冀最大的比较优势在于拥有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北京,天津的科技创新水平也较高。
京津冀区域全国顶级的科研院所、大学多,京津冀区域的国有大企业多。如果能够整合京津冀区域产学研的实力,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一些战略领域,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世界前沿核心技术,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和品牌,京津冀区域对国家崛起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将插上腾飞的翅膀。同时,科技创新能有效地与一、二、三产业以及其他经济活动相融合,京津冀区域发展的道路将是可持续的、富有成效的。各方只要能够在产业、科技等经济社会的各方面实现合理的分工合作,有效竞争,形成发展的合力,京津冀必能彰显后发优势,实现跨跃式发展。
京津冀区域有实力进入国家队,成为原始创新的主力队员。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改革、制度与机制创新的难度都很大。在启动阶段,政府的作用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在京津冀区域,北京和天津为双核。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京津将成为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双高地。北京主要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将成为我国的国际管理和控制中心型的国际节点城市;天津以现代制造业和国际航运物流疏散枢纽为支撑,成为区域性的节点城市。两大城市各以不同产业为主导,在产业融合上的空间相当大。应该说“不同梯度,协同竞争”将是京津双核在京津冀区域发展中的主旋律。
区域经济合作释放发展潜能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国内外的成功实践证明,大城市群的活跃与国际竞争力的形成,关键在于是否有世界级的超级城市作为龙头或内核。即区域经济的开放开发既要建立以一二个中心城市作为核心的增长极,又要形成能带动区域经济开放开发的龙头。
环渤海经济区是由京津冀、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地区的20多个沿渤海城市组成的一个城市群或城市带,其开放开发必然要求有自己的龙头。天津滨海新区以其诸多优势一直发挥着龙头作用,并正在成为环渤海地区开放开发的龙头。
然而,天津滨海新区,不只是天津的新区,更是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的新区。充分发挥好其龙头作用,理所当然地要依赖于京津冀共同实施“共举共建”战略。
根据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和国际经验,要想成为辐射拉动广大腹地的“经济引擎”,除具有引进、消化、吸收、研发高技术的产业基地、强大的物流航运中心功能外,还必须具有能够带动中下游产品向周边地区和广大腹地延伸的、具有较长产业链并且能够为未来发展保持持续动力的重化工业支撑。从国际现代化历程看,各国在此发展阶段都集中力量在滨海地区建设,像美国的休斯敦、日本的阪神、韩国的釜山等那样引领工业发展的标志性重化工业区,以优化生产布局,加速工业化进程,带动腹地经济起飞。
天津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环境敏感程度高,资源承载能力低,不宜发展大规模的重化工业,这也正是滨海新区定位在“一个基地”、“两个中心”的主要原因。此外,天津的港口功能以集装箱散货为主,在较长的时期内难以再开拓新的能源和原材料集疏港。
而具有“国宝”优势的世界级重化工业优良之地——曹妃甸的优势在于:首先,它拥有发展重化工业的独特自然条件优势。“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滩”,是渤海湾中惟一不需开挖人工航道和港地、不需疏浚维护即可建设大型深水港的港址,可建设30万吨级的大型泊位。
其次,曹妃甸拥有发展重化工业必需的国际性集疏港口的区位优势,是南北东西物资交换量最大的地区。
第三,曹妃甸港区拥有发展重化工业所必需的环境与资源支撑能力。曹妃甸港区环境敏感度低,环境容量大,能够支持重化工业基地的开发建设。
第四,曹妃甸港区的自然垄断优势和产业基础派生出一系列市场竞争优势。在大型能源和原材料港口建设重化工业,可以明显地降低能源、原材料和产品的物流费用,获得低成本优势。
第五,曹妃甸重化工业区已经具备大面积开发的基本条件。2005年初,首钢涉钢系统搬迁实施方案、曹妃甸矿石码头、迁曹(迁安北至曹妃甸)铁路等重大项目先后得到国家批复和核准。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展开。
增长路径:港口与产业战略推进
对以天津滨海新区和曹妃甸的开发带动京津冀经济区起飞的具体路径,专家指出,其关键在推动港口与产业带动战略。
港口带动战略。有关专家指出,港口带动战略,即通过整合京津冀港口资源,实现港口资源的优化配置,打造临港产业群,实现港口群带动临港产业群,进而带动城市群的发展目标,使滨海新区的航运功能、物流功能处在世界先进水平,海港、空港、信息港的作用更加突出,现代化的交通体系更加完善,成为国内外货物大进大出的重要通道,成为联系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重要枢纽。为此:
首先应立足于充分开发和利用好天津港这一核心战略资源,积极推动北方重要的国际物流中心和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两大战略目标的实施,使天津港真正成为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国际港口。
其次,加强与曹妃甸港等港口的沟通与合作,通过构建区域港口协调机制,共同打造区域港口产业群,提升港口经济竞争力,以此带动和进一步提升京津冀城市整体经济实力,特别是京津两大中心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产业带(群)带动战略。产业带(群)带动战略,即通过整合京津冀产业资源,积极构建各具特色的产业群,并全力打造区域龙头产业,通过发展壮大龙头,实现滨海新区成为现代化、世界性制造业基地的奋斗目标。为此:
首先要充分利用好现有优势和有利条件,壮大提升已有的优势产业,通过引进发挥龙头作用。一是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规模优势,充分利用港口区位优势,面向东北亚,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理念吸引日、韩、俄等国家来新区进行研发、投资,使新区成为我国北方聚集外来资本、技术的重要基地。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内资的合作,在自主创新基础上,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及环保等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专业分工,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深入挖掘传统优势产业(如石油和海洋化工产业)潜力,通过内引外联,积极构建具有集聚效应的化工产业带。坚持“合作共赢”原则,以更加积极和开放的姿态,加强与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区进行合作,充分利用广大腹地的资源、劳动力等优势,吸引他们在新区创办企业或为新区企业进行配套,逐步加强产业联系,形成坚固、完整的产业链,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新区的凝聚和辐射作用。
三是从资源的优化组合、产业链的有效衔接进行区域功能的整体定位,构成整个区域的比较优势,形成良好的经济生态,构筑高中低产业的互动、转移、辐射,实现充满活力的、有序竞争的、具备创造能力的经济体系。
共同开发天津滨海新区与曹妃甸重化工业区,可以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利用国际资源,将优化我国重大生产力布局、避免新的发展阶段重化工业低水平重复建设,还将起到保障国家经济运行安全和战略物资储备的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韩美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