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10时12分,台州联体女婴的幸存者陈静妮,由妈妈陈艳芬抱着,终于走出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大门,第一次踏上了回家的路。这一天,距她去年8月24日入院将近一年,距离她的周岁生日仅15天。
大红色的肚兜
昨天早上8时,陈艳芬早早到了医院。 为了接女儿出院,她今天特意准备了一套新衣服,一条粉红色的裤子,一件红绿细条的上衣,还有一个大红色的肚兜。妮妮仿佛能感觉到什么,在陈艳芬和护士给她换新衣时,冲着周围的人笑了又笑。
已经长了4颗牙
手术前,陈静妮和胡静萱两人的体重才7.1公斤。现在,妮妮一个人的体重已经达到4.15公斤。手术后刚开始喂奶时,妮妮一次只能喝10毫升的奶,而现在,她每两个小时就能喝120毫升的奶,外加一次炖蛋,一小碗米糊。看着陈静妮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医生护士,骄傲地宣布:妮妮已经长了4颗牙。
但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王艺坦言,和其他同龄孩子相比,妮妮的体质还很弱。虽然现在能出院了,但在心脏、消化道、泌尿系统等方面仍然存在着问题。由于消化道不完善,妮妮现在必须吃一种特殊奶粉,一罐就要400多元。她的辅食添加,也有异于其他孩子。这些,都是妈妈陈艳芬在今后日常照料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出院前,母亲和医生为“妮妮”穿上象征吉祥的大红肚兜。早报记者王炬亮 图
矫治任务艰巨
妮妮的存活,已经是一个奇迹。但在今后,她所要面临的矫治与修复依旧艰巨。正如王艺所言,现在最重要的是给妮妮时间,让她不断长大,以赶上其他同龄孩子。“家庭环境和亲人的呵护,更有利于妮妮成长,只有体格长壮实了,妮妮在今后才能更好地接受其他修复手术。”
被打扮一新的陈静妮昨天终于离开了医院,这也是她出生近一年后,第一次离开医院。回台州后,陈艳芬将带着陈静妮先去丈夫胡再记的家。但令陈艳芬不想面对的是:在女儿出院的日子,丈夫再次缺席了。
康复之路
2005年8月24日台州联体女婴胡静萱、陈静妮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诞生,随后立即被转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在儿科医院,这对联体女婴被确诊为联体婴儿中最复杂的一种畸形,为坐骨联体形:共用一个肝脏,结肠、膀胱、尿道、生殖器、骨盆均共用一个。同时,已分开的心脏都有严重畸形。
2006年7月6日在医院住了10个多月后,台州联体女婴在儿科医院接受分离手术。儿科医院由17名外科医生、7名麻醉师、8名护士组成了“豪华”手术组。而之前,参与讨论的专家成员有70多名,手术的应急预案有三套。晚上8时50分,手术结束,历时12小时50分。
2006年7月10日联体女婴之一的胡静萱因多脏器功能衰竭不幸夭折。
2006年8月9日联体女婴之一的陈静妮,在闯过感染关、出血关、营养关、创面关、功能关后,顺利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