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 新闻晨报 新闻晚报 申江服务导报 报刊文摘 I时代 房地产时报 支部生活 上海小说每日经济新闻人才市场报IE版本需6.0或以上
今日要闻国际新闻中国新闻文娱新闻体育新闻晨报闲情开心超市晨报行动都市时政晨报闲话都市教育都市经济财经新闻实用新闻证券期货晨报倾诉环球明星晨报热线都市社会房产周刊
今日要闻 2006年8月11日晨报记者第五次赴台州,护送联体婴儿妮妮第一次回家乡
台风为一年风雨结尾
昨天上午9点,上海松花江路上的“宜居”酒店。
台州联体婴儿中存活下来的陈静妮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第一个在医院之外的夜晚。“睡得很好,一点也没有闹。”第一次完整地陪伴女儿整晚的母亲陈艳芬一脸喜色,帮她换上了新的粉色连衣裤。
秀气的小嘴和长长的眼睫毛,所有见过妮妮的人都说她会是个漂亮的女孩。8月24日将是妮妮的一周岁生日,她终于可以赶在生日前,回到自己的家乡台州玉环。
9点10分,车辆到位。上海台州商会下属三门商会的执行秘书长陈宏一行共8人,护送妮妮踏上了回乡之路。有关台风“桑美”的预报早已见报,可是此刻的上海依然艳阳高照,似乎不忍心以暴风雨作为最后的礼物向妮妮送别。
自去年以来,晨报记者曾为采访报道联体婴儿四赴台州,而这第五次,无疑将是心情最愉快的一次。
医院长大的孩子
7个小时的长途旅程,即使是壮年男子也会感觉疲劳,更何况一个多月前刚动过分离手术的陈静妮。但让所有人惊讶的是,一路上,这个快满周岁的女婴表现比任何人都好:居然一次也不曾哭闹!
她不是随着汽车的颠簸安静地入睡,就是躺在妈妈的膝盖上,用灵活的黑眼睛无言地观察周围陌生的一切。如果你恰好接住她的目光,她会十分温顺地一笑———跟别的婴儿胖乎乎、可爱的笑容不同,她那额头高高突出、两颊下陷的瘦削小脸上的欢颜,只会让看的人感到心酸和怜惜。
她从来没有别的婴儿那种撒娇的、嗔怪的、气愤的哭声,她也从来不用哭声向大人提出非分的要求———她似乎十分明白自己的处境和地位:乖巧懂事、一言不发,几乎可说是逆来顺受了。唯一让她感到享受的游戏是玩自己的小手,细得像火柴杆一样、看得到骨关节的两只小手握在一起拗成各种姿势,有时翘起两只小指,不同的花样看得人眼花缭乱———瞧着这一切,同行的余先生说了一句:“这是个医院里长大的孩子”。
是的,即使医院的医生护士再疼爱,终究不能代替父母的关爱。这个寂寞而聪明的女婴,是怎样在儿科医院的小病床上度过了将近一年的漫长岁月?分离手术后失去了朝夕相处的亲姐妹萱萱的陪伴,她又将怎样来接受这伤心的事实、克服那巨大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改变呢?
没有人知道。只是这个玩手的动作,也许会陪伴她长大、成为她终身的习惯。
能量爆发的母亲
归途中另一个变化巨大的人,是陈艳芬。单调的长途车程中她几乎没有瞌睡,时常出神地凝视和端详着女儿的一举一动,脸上变幻出神秘莫测的微笑。有时忍不住轻轻叫唤妮妮的名字,在她脸蛋上用力亲一口。
虽然在旁人眼中这个婴儿瘦弱不堪、一脸病态,但在她眼里无疑是最值钱的珍宝。“呼吸还是有点急促,你发现吗?
医生说她的心跳比健康婴儿要快。”陈艳芬担忧着:“不过医生讲,如果后天营养好的话心脏可能会自己修复。”她又一脸决心:“一定要把她养得壮壮的!”
去年,生完孩子回家休养的她一度变得心情沮丧、反应迟钝甚至失语,然而现在的她常常令人大吃一惊:
“这几罐奶粉没开封,都放到后车厢吧!把这罐打开了的带在身边。”
“大便次数多一点是正常的,她的肠道还没完全长好。”
“泡奶粉的水太烫了!———我滴在手背上试过温度了。”
不容置疑的语气,简单明了的指令,她简直变身为另一个脑子清楚、反应灵敏的新人。
集聚一年的身为母亲但无处施展的能量,终于在此时爆发了。
山雨欲来风满楼
下午4点11分,就在台风“桑美”登陆温州苍南前一个多小时,我们终于赶到了台州玉环清港扫帚山村的胡家。
雨不疾不徐地下着。两辆车甫一停下,我们就看到路边一个冒雨等待的身影:妮妮的父亲胡再纪。奇怪的是,也许是不想接受采访,也许是有点难以言说的情绪,就在车子停下的一刹那,他突然扭头往远处疾走,倏忽就不见了。
三三两两的邻居渐渐集聚在各家门口,带着好奇的神色———曾经在去年出生后被村人视为异端的联体婴儿,如今真人现身,怎不叫人想一探究竟?昏黄的暮色中,有大胆的邻人上来迎接陈艳芬。胡家门口也出现了胡再纪那79岁老母亲的身影。几乎没等人看清婆媳间是否互相招呼,陈艳芬已经站在了客厅里。
这间屋子还跟一年前记者首次护送陈艳芬回家时一模一样,人也还是这几个人,可是,角色和心态完全不同了。陈艳芬并不急于到楼上休息,而是大方地站着,任邻居朋友看个够———一年来她忍受了多少闲言碎语和私底下的猜测、评论!现在,她可以尽情展示穿着粉色连衣裤、虽然瘦削但很清秀的妮妮,展示她那理直气壮的母亲身份。
仍然是胡再纪的表姐夫和三姐夫在厨房忙碌。三姐夫是这个家族中不多的看到过联体姐妹出生时模样的人,他匆匆地出来瞧了妮妮一眼,带着同情说了一句台州话:“瘦得皮包骨头啊!”也许是站在胡家的立场不便多发评论,他又回到了厨房。胡再纪的老母亲到处忙碌着,根本不屑于认真看上孙女一眼。
不知何时,胡再纪走进了房间,一脸殷勤地拿着一台电扇———台风至今还未发威,整幢屋子令人闷热不安。我们让他抱一下妮妮,不自在的几秒钟后,他像扔烫手山芋一样把妮妮还给了妻子,并且说了第一句话:“我不会抱。”
按照台州当地的习俗,早夭的孩子必须回父亲家安葬。装有萱萱骨灰的盒子,陈艳芬进门时就放在了长凳上。但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人来过问这个苹果绿的盒子里装了什么。当陈艳芬最终把骨灰盒安置在楼上起居室的电视机柜旁并让胡再纪看看时,他几乎害怕得要逃了:“不要看,没意思。”
就在我们离开胡家时,“桑美”开始让我们领教了它的淫威,风在耳边“呼呼”作响,雨点像子弹一样“啪啪”地敲击着玻璃,树木开始东倒西歪,充满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味道———妮妮回到胡家的第一天,给人的感觉也是如此。大家似乎都隐忍着什么没有说的话,藏着什么不便在外人面前争论的观点,只等着合适的机会便要爆发。
电台里传来最新消息:“……超强台风‘桑美’已于17点25分登陆温州苍南。”妮妮人生中的首次回家路,就伴随着今年以来最强劲的一次大自然的怒吼,也许预示着,她的人生道路注定不会平坦。但是再多的坎坷也伤害不了妮妮,经过这样大的劫难,受到这么多人的帮助,被寄予如此多的祝福,等到风雨过后,她一定能见到属于她的彩虹。
[记者手记]
关于大结局的思考
李艳秋
“电视连续剧”演了一年,情节跌宕起伏、人物纷繁多变、每每险象环生却又化险为夷,如今终于上演了“大结局”。
在这部慈善主题的片子中,晨报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昨天,当陈静妮稚嫩身影第一次出现在她的家乡时,晨报记者却已经是第五次踏上这片土地了。
自去年陈艳芬产下联体姐妹、晨报刊发第一篇报道开始,我们便从没放弃对她们的关注。我们尝试不仅仅报道她们,而且有始有终地帮助她们,我们要有力推动剧情的发展,以此改变她们的命运。
“连续剧”的主角开始出现了———是的,主角不是联体姐妹、不是陈艳芬,而是为她们捐款的、真心为她们祝福的热心读者。他们中有孕妇、有幼童、有三口之家。有为陈艳芬出院后在上海提供临时落脚点的王老伯,有为陈艳芬作心理疏导的心理医生王裕如,有献血200毫升以帮助陈艳芬减免16000元用血费的樊秀华,更有筹集16万元捐款以便施行手术的台州商会……
正是这些主角的出现,让剧情得以向最好的方向逐步发展,让我们看到人性中善的那一面。没有他们,这部戏唱到一半恐怕就夭折了。
然而不是所有角色都会朝着我们设想好的方向发展。去年8月,有市民捐了2000元钱到胡再纪手里,当天傍晚他便撇下妻女独自返回台州。几周前,身在美国的于小姐特地托人为陈艳芬送上5000元现金,陈艳芬却流露出钱的数目太少的意思:“我现在很困难。”她反复向晨报工作人员解释,她是多么需要钱……人们对陈艳芬母女最真挚的帮助,是通过钱,然而正是面对着钱,人的心态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我们没有在幕前透露这些细节,但这些却推动着我们的反思:怎样帮助一个人,才算是真正的帮助?古人早就教会我们,“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许我们应该把帮助的方式再变一变。
剧中最有潜力的是女主角陈静妮,她曾三次上了晨报头版。所有人以毫不吝啬的祝福都给了她,她也是我们坚持到今天的最大理由。也许因为她之于读者的魅力,若干年后我们的这部“连续剧”还将补拍续集!
作者:晨报特派记者李艳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