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苏州网8月6日电:“我也是母亲,孩子有困难当然要帮”。“我的孩子也18岁了,正是读书的年龄,作为一位母亲看到孩子因为没钱而不能读书就应该帮一把。”
前天上午,园区一家企业的副总李女士来到市慈善总会,表示愿意与两位读大学的贫困生结对,可以一次性付给他们每人四年2万元的学费。
而在闲聊中,记者获悉,李女士便是与本报曾多次报道过的与小倪结对的“李阿姨”。李女士说,在前年晚报开展的慈善助学活动中,她与考取东南大学的小倪结对,当时一次性付给他2万元,而两年间,虽然没有见过面,但她通过短信、书信以及网上信箱,见证了小倪一步步的成长。知道小倪成绩优异,眼下已经有了出国的打算,李女士越发觉得“助学”意义的重大。“这些钱对我来说不算什么,但花在需要读书的孩子身上,却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而李女士决定要再来帮助两个学生。而经过选择,最终与父母双亡跟着姑姑生活的孤儿彭同学和家庭困难还收留患有癫痫的表姐的瞿同学“结对”,并相约下周一见面。
小时穷困没书读其中悲苦难忘记
在太仓拥有一家企业的朱先生昨天也给慈善总会打来电话称,会托人带来1万元现金,捐给贫困学生。而说起捐赠的初衷,朱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家以前也很穷,当时家里唯一的收入是在外地工作的父亲每个月36元的工资,这些钱除了父亲个人的生活费用外,还要供养全家五个孩子和母亲,尽管有着亲戚和当时“公社”的赞助,他勉强读到了初中,但最终还是因为生活拮据而辍学了。“穷人的滋味,我深有体会,更清楚其中的痛苦,所以只要有能力我们都要拉一把”。因为在太仓不方便,正好碰到有朋友到苏州来,他便专门拜托别人帮着送来,而对于这笔钱的用途,朱先生说,“其中5000元给去年资助的小灵,另外5000元,就再资助一位学生吧。”捐赠不留名代号为CC
“不要写我的姓名”,“如果实在要就随便写个代号吧”,连日来前往市慈善总会捐赠的市民却大多选择了“匿名”。昨天上午在新区工作的一位男士给慈善总会打来电话表示自己不抽烟也不喝酒,把这些钱省下来捐给贫困学生吧。而当他获悉记者就在旁边并提出要采访他时,他立即表示不值得宣传,不必了,并匆匆挂断了电话。而另一位自称替朋友来的男士捐了800元现金后,工作人员请他留下姓名时,他干脆用了“CC”来代替。“只是一点心意,不值得宣传”。而据工作人员介绍,差不多90%%的捐赠者都不肯留下姓名。“不是为了慈善而慈善,大部分都是发自内心地想帮帮这些孩子,况且也不希望别人知道。”(沈红娣)
来源:姑苏晚报
(责任编辑:韩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