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一组最新统计数据把人们的目光聚焦到宝鸡:2005年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宝鸡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幅度位居前列。这已是连续3年宝鸡高新区经济发展保持强劲增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达40%以上。 今年上半年,高新区又实现生产总值45.06亿元,同比增长56.98%;完成经营总收入120亿元,同比增长47.6%;工业总产值121亿元,同比增长47.5%;固定资产投资和财税总收入增幅分别高达63.9%和73.64%;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再创新高,增幅在全国同行业继续保持前列,经济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高点起步。
宝鸡高新区作为我省“一线两带”建设的西部龙头,是如何连年创造出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记者近日走进高新区,进行了调查采访,答案正如宝鸡市委常委、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郭社荣所说的,是一系列的创新给宝鸡高新区带来了跨越式大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观念创新 全力培植经济新增长点
如何营造宝鸡高新区比较优势,吸引项目入区促进产业快速发展,这是摆在高新区建设者面前的首要问题。他们首先把营造优越的创业环境、创建优化的发展环境和完善优质的服务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在管理创新中,努力把“服务是品牌,人人都是投资环境”这一理念渗透到高新区各个管理服务部门。先后建立和完善了“招商引资体系、项目评估体系、项目跟踪服务体系和项目效益反馈体系”,对企业服务事无巨细,只要企业有求,管委会必应,只要企业有难,管委会必解,力求做到主动和超前服务,并设立了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通过观念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入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观念创新造就了优越的发展环境。目前高新区900余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就有110家,年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和亿元的企业50多家,累计实施国家级、省级火炬计划项目130个,陕西省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10个。最为突出的是引进了德国西门子、日本住友和法国施耐德公司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及金德发展、江苏大亚、南京金中达等15家上市公司入区合作。年招商引资额达50亿元以上。高新区已成为关中“一线两带”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带动了宝鸡经济的快速发展。
技术创新 依靠“第一生产力”促发展
为了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高新区下大力气建设创业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构筑了创新创业平台。1998年7月,国家科技部批准宝鸡高新区创业中心为国家级创业中心。他们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构建了智力信息平台,融资咨询服务中心及中介服务网络,形成了具有“八大特色”的服务体系和局部优化的创新创业环境,成为宝鸡高新区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宝鸡及周边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走出了一条内陆中等城市创办“孵化器”的成功之路。目前,孵化的企业累计达170多家,孵化的高新技术项目有136项,其中:已列入国家级计划的有10项(其中:国家863计划1项),省级计划22项,国家授权专利66项。2003年9月。宝鸡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先进创业中心”。宝鸡高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围绕企划、信息技术、投融资和管理咨询、科技咨询等业务,引导企业进行改革创新和自我提升,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去年,被科技部评为全国18家示范生产力中心之一。
为了给高新区技术创新提供人才保证,他们加强了与省内高校的协作,先后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省内11所高等院校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在高新区建设创业公园及高校科技产业园。并鼓励区内企业依靠项目和品牌效应吸引人才,通过职务技术成果参与分配激励人才,借助改善环境和提高待遇留住人才。
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管委会还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使企业的知识产权的申请、保护走向专业化、正规化。秦川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先进的开发制造技术和管理理念为导向,建立了“院所科相结合”的三级技术研发创新体系。并下设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两个中心(网络中心、试验中心)和8个专业技术研究所,该企业每年技术研发经费就达到2500万元,占当年销售收入的6%以上。民营科技企业宝鸡秦新电子有限公司共拥有15项专利成果,其中发明专利8项,是同行业最多的厂家;宝鸡专用汽车有限公司研制出的“2002警用装甲防暴车”,不仅在陕西省专利奖评选中获奖,还被国家指派前往海地执行维和任务。宝鸡高新区通过技术创新,形成了一批增长速度快、市场前景好的高新区技术产业,即以“宝鸡钛业”钛及下游产品为主导的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以“程控纺织电子”、“数控机床”为主的现代制造业;以“心脏起搏器”、“特种汽车”为主导的机电一体化产业等,技术创新年新增产值20多亿元。
体制创新 催生国企焕发活力
在高新区的发展中,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体制创新、技术创新“脱胎换骨”,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长岭纺织机电科技公司,2003年改制入区,企业效益持续高速增长,年增幅达50%以上。铁道部宝鸡桥梁厂在区内兴建了用于新产品研发和科技人员创新的“宝桥科贸中心”,并以此为切入点促进企业改制和技术创新,成立了中铁宝桥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国企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宝鸡先行电力集团购买区内标准厂房1.6万平方米,建立企业孵化器,先后有电力开关厂、斯通公司、鲁瑞先行电气公司等企业入驻,以此为载体,由小到大,成功吸引德国西门子“低压开关系列产品”的合作,改善了企业的产品结构,提升技术档次。宝鸡石油钢管厂与日本住友公司合作,在高新区组建注册了新的公司,不仅引进外资2300万美元,而且引进了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技术,使公司产量、效益逐年倍增,成为亚洲最大的石油钢管制造企业。今年年初,一次就签订了出口印度钢管40万吨的合同订单,总金额高达3.5亿美元。陕汽集团宝鸡华山工程车辆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原宝鸡车辆厂改制组建的。为把该公司建成西北最大的专用车生产企业,该公司投资6亿元,正在宝鸡高新区建设新的研发及生产基地。这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所建立的企业,不仅促进了大中型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而且打破了旧的管理体制,引进新的管理模式。一批新兴产业在高新区不断发展、壮大。
管理创新 为跨越式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调查采访中,宝鸡市委常委、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郭社荣深有体会地告诉记者,宝鸡高新区近年来创新发展的实践充分说明,经济要快速发展,创新是关键,除了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外,还要在管理上不断创新,特别是在管理模式上不断求新求活,为高速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十五”期间,宝鸡高新区先后创建了中介服务平台、投融资平台和智力信息平台,形成了以创业中心为主体,各类孵化基地和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为支撑的“大孵化”格局。去年以来,还拿出390万元扶持创新项目22个,今年,他们又以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为契机,对内部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一是完善决策咨询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二是完善考核体系,改革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三是强化督促检查,制定下发了督办工作制度,较好地推动了创新工作落实。
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创新,使宝鸡高新区创业中心被科技部评为“全国先进创业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进入“全国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行列,“压力传感器实验中心”获得国家科技部立项扶持。整个高新区的管理水平也一跃跨入全国同行业先进行列。
(本报记者 云献科 通讯员 晓燕 唐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