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的大课堂
三岁的小男孩王全坐在妈妈的腿上,一只小胖手搂着奶瓶,另一只握着小拳停在半空,像一个蓄势待发的符号。他专注地听着台上那位爷爷讲话,不时有口水流下,当台上的爷爷发出疑问:“《西游记》里哪个人物最可爱啊?”王全停在半空的小拳蓦然打开,奶声奶气地回答:“猪八戒!”
这一幕发生在8月5日福建省图书馆电影放映厅,小王全投入倾听的是孙绍振教授的讲座:幽默谈吐。 王全的妈妈说:“他平时很好动,一次偶然带他听了堂讲座,发现他竟出奇的安静,好像能听懂似的,而且从不捣乱。”如今他们一家人每周六去省图听讲座,已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
像王全一家三口倾巢出动到省图听讲座的家庭如今在省城已越来越多,许多市民把听讲座作为双休日、节假日的一种休闲方式。
福建省图的讲座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真正把公益讲座当成核心工作是从去年的6月开始的。作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省图与省社科联、省图书馆学会联手打造了这个没有围墙的“城市教室”,在市民和专家学者之间搭建起一个互动和交流的平台,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社会科学。形势政策、社会热点、历史文化、经济金融、文学艺术、健康养生、职场就业——只要想听,就一定能找到合适的讲座。
公益讲座,如和风细雨,把先进文化播洒在福州市民的心田里,它使福州这座文化古城逐渐演变成市民接受终身教育的大课堂。
滋养心灵的大磁场
仓山小学五年级学生严泽仁去年因去省图借书碰上了一次讲座,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什么内容都听,易中天的“城市个性与城市文化”、蒋牧夷的“与青少年话幸福人生”、郑宗坦的“寿山石鉴赏”,甚至“办公室瑜伽”,场场不落。他说:“有的是我急于知道的,有的是我未来努力的方向,知识在于不断地积累,听了不会白听。”他在一篇获奖作文中写道:“讲座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增长了许多才智,用一句话说:省图讲座——我喜欢。”
严泽仁的爸爸说:“城市里有这么好的教育资源,我们要懂得珍惜和利用。许多家长感慨孩子整天泡在电脑上,其实教育重在引导,让孩子爱上图书馆,养成与文化、与大师同行的习惯,其他便水到渠成了。”
孙绍振教授小时候也像严泽仁一样热衷于听讲座,他认为自己的成功得益于从小听过的讲座,讲座里有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对自己心灵的塑造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他深情回味道:“儿时听的讲座就像一粒粒种子,至今咀嚼起来还是甜蜜的。”
孙绍振教授是省图讲座专家学者队伍中的一员,他认为他现在所做的就是播种的工作,他追求的讲座效果是沁人心田,是潜移默化。8月5日的讲座因组织者估计不足,一时间,200人的多功能厅出现了围站300多人的火爆场面,以至于不得不临时改换场地,即便如此,还有数十人是站在过道上听。
省作协副主席蒋夷牧的“幸福人生”报告深受年轻人喜欢。保险营销员鲍道锵在工作中经常面对许多的拒绝和挫折,迷茫中的他听到了蒋老的演讲,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重新扬起了事业的风帆。他说:“平常觉得人和人之间很冷漠,但当我看到那么多的人和我一样,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坐在一起聆听时,内心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人与人的距离感顿时就缩小了。”
传播文化的大平台
这就是省图公益讲座的魅力,这种魅力是讲演者和听讲者共同维护和铸造的。不仅如此,讲座举办频率也从每周一讲,到每周两讲,有时甚至一天两讲。易中天、孙绍振、吴国培、蒋牧夷、陈侣白、郑宗坦、叶一舵、郭铁民等知名专家学者都曾先后走上省图的讲台。“让社会科学走近民众”的社会科学周末讲坛、福建地域文化讲坛、暑期青少年系列讲坛——讲座总是紧跟时代脉搏,“调出”百姓喜欢的“精神口味”,新鲜话题层出不穷。
著名诗人陈侣白82岁高龄了,他8月9日的古诗词欣赏与吟诵的讲座博得一大批听众的追捧。他对古诗词从真善智美四方面独到的理解,他根据近乎失传的福州传统吟诵调改编和独创的古诗词吟唱法,既展示了闽文化的独特魅力,又交流了他独特的研究思想,让人耳目一新,得到美的享受。
陈侣白老先生由衷地喜欢和感激有这样的讲座平台,他说:“在晚年还有这样的机会,让自己毕生的研究成果得以与更广泛的公众分享,我感觉非常愉快!”
陈老说出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心声。在讲座这样一个传播文化、交流思想的新型载体上,许多名家、专家倾尽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精髓,从多领域、多层面、多角度解读先进文化与人生感悟,给受众带来视野的拓展和心灵的滋养。
易中天说:“文化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熏陶出来的。”省图的免费公益讲座,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化磁场”,深深地吸引着福州市民。从去年6月至今,这所没有围墙的“城市教室”已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100多场,听讲人数达5万多人次。有关方面表示,今后将按公众意愿加大讲座的力度,拓展讲座的思路,把讲座办成市民接受终身教育的大课堂。
三岁男孩王全可能是这个课堂上最小的听众,他似懂非懂地听着,他的妈妈引用易中天的话说:“我们王全很幸运有这样的环境从小熏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