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维和:不可能的任务?
法国和美国提出的以黎和平议案,在联合国安理会表决通过。停火已经开始,但对其前景,看好的人却不多。为什么?
其一,这个决议本身是超越冲突双方的。
2000年以色列单方撤军以来,以黎之间的主要问题是,真主党武装在叙利亚支持下,频频对以色列越境袭击,造成两国关系紧张。 于是才有了联合国第1559号决议,要求外国(叙利亚)军队从黎巴嫩撤出,要求解除黎巴嫩民间武装(真主党)和外国民间武装(巴解武装),要求黎巴嫩政府控制全国。
在亲叙利亚的总统拉胡德支持下,叙利亚军队试图滞留不走,却得不到阿拉伯各国的支持。最终叙利亚伙同黎巴嫩高层,谋杀了反对拉胡德的前总理哈里里。联合国调查报告的结论一出来,即引发国际社会强烈谴责,80万黎巴嫩人在贝鲁特示威,要求摆脱叙利亚的控制。这一事件造成2005年4月叙利亚军队最终撤离黎巴嫩。
可是,黎巴嫩政府仍然两面受夹,一头是信靠叙利亚的总统,另一头是强大的真主党武装,黎巴嫩南部则完全是真主党地盘。两年多来,黎巴嫩政府没有能力控制民间武装对以色列的威胁。
黎巴嫩始终驻有联合国部队,但他们原则上“非自卫则不动武”,并不负责解散真主党武装,以至于听凭真主党武装在眼前坐大,直至引发这场冲突。而战争爆发,平民必定受害,善良的人们也必然认为,以色列应该通过外交化解危机,而不是诉诸武力。但问题在于,天下有些事谈得通,有些事却谈不通。
两国冲突,相对容易谈的,一是边境擦枪走火之类,谈清楚是误会就可以走向和解。二如边境划定,虽牵涉双方利益,谈起来困难,甚至经常引发战火,但在现代理性思维下,大多国家也可通过谈判和平解决。无解的只是,冲突一方非得彻底吃掉另一方。这不是双方能够商量(外交斡旋、和平谈判)的事情。
在这次冲突中,“把以色列赶下海”、“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掉”,恰恰是真主党武装和支持他们的外国势力一再坚持的目标。所以冲突的本质是,一方不认同另一方存在的合法性,亦即否认了国际社会相处和交往的最基本原则。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不存在和谈基础。
而现在的外交途径,就是在以黎上空越过的,冲突双方基本上没有坐下来谈的希望,全靠国际社会直接介入。换句话说,这停火有着明显的先天不足,因为冲突双方并非自愿放弃目标,而是被迫收手。
其二,国际干预虽是眼前惟一可行的方案,但执行起来困难重重,且有过失败的先例。
先看以色列方面,以前不是他们想打才打起来,以后打不打也不是他们决定得了的。虽然占有军事优势,以色列在这个意义上却是被动的一方。如果以黎边境从此太平,奥尔默特也许可以继续“单边行动计划”;假如联合国部队“维和”不成,以色列再次受到越界攻击,那么仍然可能烽烟再起。
而之所以不乐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实施越界绑架的真主党武装以国家代表的姿态出现,却不必因此负担任何责任。这样场景已经上演过。1983年,多国部队在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面临的局面和今天一样:如果姿态强硬而与冲突一方(真主党武装)直接对抗,一则有偏颇之嫌,二则会误伤平民,造成道义上的困境。
彼时,多国部队选择了自捆手脚,下令士兵即使受到攻击也不准立即反击,要上报取得批准才可开枪自卫。结果是,真主党武装以1.2万磅炸药炸了贝鲁特的美国军人宿舍,造成241名维和士兵死亡,是二战后美军单日阵亡的最高记录。而当满载炸药的卡车冲来时,门警的美国士兵在不准自卫的原则下,手里的枪竟然是没有子弹的。
上文已经提到,直到这次冲突之前,维和部队的准则也只是发展到容许士兵自卫。但前车之鉴就摆在那里,14日停火后,联合国部队也许将不得不考虑在解除真主党武装上有所作为。果真如此,势必还会有一场“恶战”,因为连黎巴嫩温和的西尼乌拉总理都说过,真主党是黎合法的抵抗组织,强行解除它的武装会引发内战。可以预见,联合国决议的执行,不会风平浪静。
(作者系旅美自由撰稿人,著有“近距离看美国”系列) (责任编辑:梅智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