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自1964年东京奥运会以来,体育图标已成为历届奥运会的“规定动作”,也成为奥运会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奥运会体育图标“篆书之美”亮相后,以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诠释,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响。近日,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负责人与体育图标设计工作小组的主要成员一起,向媒体介绍了设计工作情况。
艺术性与创新性是体育图标的两大特色
去年3月,北京奥组委向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4家专业设计院校和设计机构定向征集体育图标设计方案。据北京奥组委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征集作品中涌现出了剪纸、线型、木刻、金文等30多套极具创新意识的优秀方案。最后,中央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成立了设计工作小组,共同对入选的篆书和线型两套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据透露,篆书方案能够胜出,主要是因为它与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的风格一脉相承。作为继会徽、二级标志、口号和吉祥物发布之后,北京奥运会景观的又一重要基础形象元素,体育图标突出了两大特色:一是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中国篆书文化特征;二是明显区别于往届奥运会,在形式和内涵上获得了创新。
对手成伙伴联手创作和谐之美
从一起入围体育图标方案的对手,到同为体育图标设计工作小组的伙伴,以杭海和千哲为首的两家设计团队,经历了一个戏剧化的过程。“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们追求和谐之美。让大家轻松识别图标,体会其中蕴涵的人文奥运理念,是我们的愿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千哲表示,两家设计团队的合作是非常融洽的。
有过多次合作经验,专业水平不相上下的两个团队,迸发出的灵感往往不谋而合。为了精益求精,他们决定用“拆合法”。将设计好的单个体育图标组合成完整方案,小组成员再从中挑出不满意的图标,仔细修改之后再进行重新组合。伴随着无数次的拆拆合合,新的元素也不断被吸收进来。“我和千哲曾是大学同班同学,其他成员之间也很熟悉,沟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中央美术学院的杭海说。
有人提出,图标应以图形而不是以字形为表现。杭海和千哲解释道,篆字也是象形文字,而象形就是图形的再现,所以,篆字设计并没有模糊图标的图形概念。
“篆书之美”与“火柴人”无关
“篆书之美”发布后,有一种观点认为它源自网络上流行的“火柴人”。对此,杭海立刻予以澄清。“我们的设计跟‘火柴人’无关。”他说,“火柴人”形象并不是一种艺术风格,只是笔画的组合变化。而“篆书之美”里的人形取自于大篆里的人字造型,且线条各不相同。比如,皮划艇图标里的人形是侧面的,双手却是对称的,这不符合透视原理,却正好是中国画多视点结构的艺术表现。
“为了避免重复,我们仔细研究了历届奥运会的体育图标。”千哲表示,35个图标要同时体现功能性和艺术性,并不容易。在线条的粗细,运动动作的选用,人形与物体的比例等方面,小组成员反反复复地进行琢磨。对于一些相似的图标,比如,现代五项只比马术的图标多了五个黑点,千哲说,这是由于某些项目含有几个小项,只能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项目来设计。
设计团队的成员们说,从去年3月到今年8月的这场“持久战”让人终身难忘。现在,他们最希望的就是,每个关注北京奥运会的人们都能在“篆书之美”中感受到人文奥运的风采,感受到中国人民的亲切与热情。
上图为2008年奥运会体育图标设计工作小组主要成员(从左至右)千哲、杭海。
本报记者汪丹文并摄影RJ20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