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背后的气象研究
本报记者陈汉辞发自北京
整整两天了,刘轻扬的追风车在闷热的高速路上狂奔着,他们要在第5号台风台风“格美”到达登陆地前到达福清市龙田镇小山东码头。而此时,温州、台州、丽水和宁波南部出现了强降雨、大风、大潮,8万多生活在危险地带的老百姓带着能带的家什进行了转移。
刘轻扬是《中国气象频道》总制片人,也是该频道追风报道组的成员。依托中国气象局,刘轻扬们不仅为大众提供各类气象信息,还为气象科学研究积累材料,以防灾减灾。
与台风赛跑
2004年8月8日是刘轻扬一生都难以忘记的日子,那是她第一次追风。尽管在8月6日就得知,此次肆虐浙江的台风“云娜”有可能是1956年以来登陆我国大陆强度最大的台风,但“云娜”具体登陆的位置可能在哪儿却是个未知数。
中国海岸线漫长,气象部门对台风的移动方位也只是预测出一个大概的范围。而此前,国外预报先认为在日本、韩国一带登陆,后又认为很可能在福建北部到浙闽交界处登陆。
8月9日,来自气象部门的消息称台风可能在浙江登陆。11日,浙江省气象部门拉响了台风警报,预测台风“云娜”必在浙江登陆,登陆的位置预计在温州到象山一带。
台风的行踪琢磨不定注定了人们要与“云娜”之间要有一个赛跑。
“在台风面前,能够提前一秒准确地预报它的到来时间和地点,其结果都有着不同。”追风报道组的总指挥——中国气象台原副台长韩建钢每天盯着来自气象部门的消息,此时的台风预报每天都在增加播报次数,从每天的4次、8次到24次。但即使这样,也不能在温州象山一带确定“云娜”登陆的具体地点。
国际上大都主要使用卫星云图来监测和推测台风的强度,我国有风云2号、极轨、地球静止卫星、气象雷达以及地面观测系统,“但雷达监测的范围有限,是460公里以内的气象变化。如果按照这个监测范围,我们的追风车很难在最短的时间内追逐到台风真正登陆的地点以及台风眼,台风眼的直径也就30~40公里,所以哪怕追风车就是两面夹击,其间的范围也要缩小到300公里以内。”
有着二十多年气象工作经验的韩建钢还是“坚决”地作出自己的判断,分两路记者去追风,一路去台州,那里的风浪可能是最大的,一路去温岭,那里可能是台风具体登陆点。
“也许是上天眷顾我吧,我们是比较幸运的,几乎每次都很准确地追到台风,而偏离台风眼的距离最多也就30多公里。”尽管如此,但韩建钢的心还是悬着的,因为在这样超强台风下,刘轻扬、边钰茗等报道组是否会安全返回是个大问题。
8月12日晚12时,超强台风“云娜”如期而至,登陆温岭。就在下午5时,追风报道组的吉普车已到达了预定城市,在随时被狂风卷走的时空里等待着“云娜”的出现。此时整个温岭跟凝固了一样,暴雨也已下了整整一天。边钰茗一组继续赶往拍摄“云娜”登陆的最佳地点——“千年曙光”,但路上,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
吉普车迎着12级的狂风艰难地挪动着,席卷的广告牌、铁皮不时从挡风窗前横扫而过,十几级的狂风究竟是怎样的,坐不住的边钰茗拉开车门就想冲出去。就在车门打开的刹那间,一位骑着三轮车的妇女突然就倒在了血泊之中,而带着血的铁皮仍旧在风中乱砸着。边钰茗第一反应就是边招呼人将休克过去的妇女抬往医院,同时也拍摄下了这一幕,等上车之后,他才后怕起来。“如果我提前一秒拉开车门,这块铁皮就是戳向我的。”
但面对近在咫尺的台阶,两个大男孩却无能为力,在风速以每秒50多米的速度贴着台阶吹起,护着摄影机的边钰茗和出镜记者不得不蹲着相互支撑一步步挪向“千年曙光”的脚下。
希望能为气象学家提供研究依据
2004年追逐“云娜”中,刘轻扬和边钰茗两组报道人员活着回来是幸运的。就在第14号台风“云娜”扫荡的几个小时里,浙江省50个县(市)共639个乡(镇)受灾,受灾人数859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81亿多元。
尽管近几年来,我国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和造成的损失都呈上升趋势,直接影响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但对于台风的预报却依然存在着很多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
目前,我国的台风预报模式是结合飞机的实际数据对国外技术加以修正而建立的,2005年末,我国自主创新研究的新一代多尺度通用数值预报系统成功建立。“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中国气象数值预报技术创新研究”项目顺利地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而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登陆台风结构和强度突变及其影响的机理研究”和科技部公益专项 2001DIA20026 以及国家重大基础性研究计划973项目第一课题“南方台风暴雨中β尺度结构和机理研究”的共同资助下,有关登陆台风及其暴雨的研究取得了进展。
但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曾表示,在包括台风在内的各种极端气象灾害处于增多的趋势下,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自然(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今年年初,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也对未来15年气象事业发展和建设提出了具体奋斗目标。到2010年,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使气象整体实力达到20世纪末世界先进水平。
“我们现在的准确预报水平发展很快,甚至比美国、日本的水平都高,而这背后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如何通过科学技术减少灾难的发生也是全球专家共同面临的难题,但大众对气象知识的认识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韩建钢表示。
“我们成立追风报道组一是气象频道的节目需要,二也是从气象角度宣传各种气象知识,以及为如何防灾减灾提供最详细的资料。”韩建钢表示,在国外,也有很多追逐龙卷风的人,但大多是学者为研究而做,也有一些冒险人士,“但我们现在追逐台风的大多是媒体,我们追了20多次风,也追几次沙,也许将来条件好了,我们也追雪。但我们也很希望能为我们的气象学家提供一些实践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