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正街周边,有大量极其简陋的小旅店,房费每晚1.5元,房客是卖苦力的“扁担”们。
“最难熬的是夏天,热得恨不能揭一层皮。”不少“扁担”这样说。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蒸笼里,他们用一根扁担挑着两个沉重的家庭梦想。
8月14日、15日,记者打着赤膊,穿上短裤、凉鞋,拎一个装着席子、拖鞋的塑料水桶,投宿汉正街红燕社区、永安巷、体仁巷、集贤路的10余家“一块五旅店”,不料均被拒之门外。
这些小旅店的“通行证”是赤膊、黑皮、腱子肉、脏衣和纯朴的眼神,最好扛一根扁担。
床铺均为上下两层的“通铺”,硬板子床,10来平方米的房里一般要睡10来个人。床铺既有室内的,也有在楼顶搭的简易窝棚。
在体仁巷一栋正在拆迁的楼的顶上,有一家最简陋的“一块五旅店”。七八个人的“床铺”是在楼顶铺的一块块木板,周围是污秽不堪的垃圾和疯长的野草。“扁担”们说,他们是“天当被子地当床”,蚂蚁、蜈蚣爬到身子是常有的事,甚至还有蛇从身边窜过,让人夜里惊得哇哇直叫。
记者试着在“床”上躺了躺,感觉如同睡在电热毯上一般。
民工们说,“最难熬的是夏天,热得恨不能揭一层皮,冬天再冷,还可以加棉被。”
14日晚,记者入住汉正街红燕社区2巷34号的“一块五旅店”。
汗流浃背的老板娘万顺芝正在为民工们准备晚餐,荤菜4元,素菜3元。她说,如果当天赚了二三十元钱,他们一般会点一个荤菜和1.5元的啤酒,否则只点个素菜。
晚上七八点钟,“扁担”们都陆续收工,老板娘热火朝天地炒菜。记者点了红烧鱼、炒豆角和啤酒,花了8.5元,但浑身冒汗,吃不进去。
饭后,民工们在小巷里乘凉。他们说有时候也到附近的商场享受“免费空调”,但是不能打赤膊。那些衣着简朴、黑红脸庞、东游西逛而又不买商品的人,大多是乘凉的民工。
小旅店的旁边正巧是红燕社区居委会,还贴着“纳凉点”的标识。民工们说,他们从来没敢去“添麻烦”。
老板娘万顺芝说,如果把房价提到每天4元,就可以考虑装上空调,但如果那样,这些“扁担”们就得睡在街边了,因为“太贵了”,他们一个月也就挣个几百块钱,还要养家糊口。
在万顺芝的小旅店,我们和四五个民工睡在二楼的通铺上,像拖拉机一样轰鸣的电风扇送来滚滚热浪,夹杂着呛人的尿臊味,原来头顶是一个小便池。室内又闷又热,如蒸桑拿,令人窒息。虽然我们吃了防中暑的药,还是怀疑是否能熬到天亮。
来自安陆市雷公镇横冲村的何国梁已是64岁的老人,他在汉正街扛了24年的扁担。他说,汉正街还有70多岁的“老扁担”。
夜里12时,何老汉熬不住了,大叫“热死了,热死了”。他懵懵懂懂地起床,抄起扁担,说要到街边去睡。他说,凌晨4时环卫工人打扫街道正好把他吵醒,可以赶上第一拨赶早市的客商。
望着他离去的身影,有“扁担”告诉记者,何老汉年纪大了,找他的客商更少了,他一天赚不了“两张钱”。
整个夜里,记者和民工们都在喝水、冲凉和“翻烧饼”中度过。难怪民工们说,这种地方,你倒贴100元给武汉人来住一晚,都没人来。
15日晚,记者入住永安巷41号孔水秀太婆家的“一块五旅店”,和一些“扁担”睡在四楼平台的竹床上,刚躺时,背上火烧火燎般的热。
夜里,天上不停地闪电,下起了小雨,记者只得躲进平台上的窝棚里。
另外,还有10个“扁担”挤进了孔太婆的空调房里“享受”去了,这是记者惟一见过有空调的“一块五旅店”。
孔太婆72岁,丈夫早逝。她说,她把一二十个“扁担”(包括一个60岁的“老扁担”)都看成自己的“儿子”。
她的房间有10来个平方米,她独占一张大床,10个壮汉就挤在地下,或住在暗楼里,大热天里,也没什么忌讳。
“扁担”们说,孔太婆心眼好,哪怕再晚也会给你开门,还能从敲门声中辨别是哪个“扁担”回来了。“扁担”们赚了点辛苦钱,都放心地交给孔太婆保管。
大热天里,喝水多,孔太婆半夜4点起来给“扁担”们烧开水。
孔太婆也有苦衷,她的3个儿子都下岗了,她开这个小旅店补贴家用。她不停地向记者抱怨,水电都涨了,10多年没变的1.5元房价也该涨了,但遭到“扁担”们的一致抗议。
在这拥挤的地方,青壮年“扁担”们的夫妻生活如何“解决”?
他们说:“下苦力的,哪还敢想那个事?”哪怕是老婆来了,也不能在房东的屋里亲热,因为按湖北一些农村的规矩,在别人的家里是“宁可停丧,不可成双”。
偶尔老婆来了,他们或者是在旁边的招待所掏10元钱,租个单间来亲热,甚至到江边、公园、龟山树林中草率了事。
许多民工对记者说:“好在现在没有收容站了。”他们有不少人曾被抓进收容站,还得花一两百元钱放出来。
据他们说,汉正街的“扁担”类民工有万余人,大都生活在类似的艰苦环境中。然而,这些淳朴的“苦力劳动者”并没有简单地抱怨命运的不公,他们也是一群追梦的汉子。
他们的第一大梦想是建房。在农村建一栋楼房,只要七八万元。
来自仙桃市长尚口镇武旗村的“扁担”刘少武住在孔太婆的小旅店里,其老父刘阳春却舍不得花这1.5元的“冤枉钱”,而是长期住在别人的楼道里。刘少武4个兄弟陆续结婚,老父亲当“扁担”一二十年,为他的两个儿子做了新房。刘阳春的梦想是把欠下的2万元债务还清,给另外两个儿子盖新房。
他们的第二大梦想是让子女上大学。
来自大悟县的原村支书董金波是一个装修工,他节衣缩食,却送儿子到武汉的“贵族中学”学习,每年的费用1.2万元以上,学校宿舍有空调、卫生间、热水器。
他说,就是当乞丐也要把儿子送进大学,不能让下一代再住“一块五旅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