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记者 左中甫 毛庆 实习生 李祥辉)名城会以“历史”和“文化”为纽带,广泛邀集四海宾朋,50多位国内外名城市长、3000多位海内外嘉宾将欢聚古城南京,还有延续一周的市民狂欢……2006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的活动丰富多彩,相应的筹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 对即将到来的这次盛会,我们充满激情,我们在热切期待。在倒计时30天之际,南京日报记者多方探营,推出对名城会相关工作筹备情况、活动亮点以及“文化南京”相关话题的报道。“2004年,南京云锦被选作名城会上中外市长的着装;2005年,云锦工艺品《团龙》作为省级礼品赠送给国民党主席连战;2006年,南京云锦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继续作为名城会上中外市长的着装。”在南京云锦研究所古色古香的展示大厅里,常务副所长张玉英谈起南京云锦近年来名气陡增的历程,语调中充满自豪和紧迫:“南京云锦现在名气很大,财气却不够,市场竞争逼着我们要加快产业化进程!”
南京云锦:80%作为礼品
南京云锦的主要生产工具是长5.6米、高4米、宽1.4米的大花楼木质提花机,由上下两人操作配合,一天仅能生产5厘米,故有“寸锦寸金”之称。一件云锦从图案设计到最后织成产品,要经历几十道工序,其织造技法至今仍然不能被机器所取代。“云锦产业化的步伐近几年才刚刚起步。”张玉英说,“名城会让云锦广为人知,连战先生来南京时,连战夫人订了两套回去,经过媒体传播,海内外人士对云锦刮目相看,港澳地区和国内其他大城市开始有人来所订做。现在礼品之外我们逐步扩大供应市场的商品产量,但客户订购的礼品仍然占了大头,大概在80%左右。”
名城会是展示的绝好机会
南京云锦研究所是南京云锦的科研、生产和展示的“大本营”。张玉英感慨:“织云锦很苦,很多城里人不愿意做,我们招的织工大部分是农村人。由于织锦时需要唱和配合,一架织机上的织工往往是亲人或朋友,这样更容易配合默契。”距离本届名城会开幕还有一个月时间,现在云锦所上上下下都在忙着张罗中外市长的云锦着装。服装选料工作已经完成,本月底即可开织。从面料、颜色到图案、款式,都要反复斟酌、推敲。“名城会是展示南京云锦的绝好机会,我们一点也不能怠慢!”张玉英说。
筹划开设全国连锁专卖店
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在南京,现在有一些家庭作坊在生产“云锦”,但工艺质量无法保障;在其他城市,还有为数不少厂家经常性地盗用“南京云锦”的品牌。张玉英说,南京云锦走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既是市场逼出来的,本身也是弘扬“云锦”制造艺术的需要。“云锦一直到今天基本上还是手工织造,机器只能完成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工作。一旦过于产业化,可能会出现粗制滥造。”张玉英透露,“为了保护南京云锦这张城市名片,我们计划不久在全国开设云锦服装连锁专卖店。现在国外的推广工作也已铺开,国外代理商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南京云锦的市场宣传工作,相关光盘已经投入使用。”“文化南京”是构建和谐南京的五大发展战略之一,“文化产业”是我市五大新兴产业之一。“名城会”再次让“文化南京”和“文化产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南京虽属文化资源大市,但却还不是文化产业强市,一批堪称南京“城市名片”的文化资源一方面久负盛名、人气旺盛,另一方面却未能取得应有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地位。本报今起推出“聚焦名城会——文化资源名气变财气”系列报道,探究如何深入挖掘南京的文化资源,通过产业化运作等途径,让人气、名气变为财气?欢迎您提供报道线索并参与讨论,电话:84686164(每天上午9点到11点),13915998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