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核问题只是表象 争夺地区领导权是最终目的
本报中东问题观察员 杨俊
直到现在,究竟伊朗在8月22日的答复中说了什么?态度如何?各方还都没有正式向外界公布。提案6国也没有就伊朗的回复作出正式回应。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伊朗的答复过于晦涩,各国必须在读懂字面意思的同时领会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另一方面是距8月31日联合国要求伊朗停止铀浓缩活动的大限已经很近,各国都在观望伊朗在大限前的举动。不过对于美国来说,伊朗的屡次强硬表态,表现出来的是越来越强烈的自信,伊朗相信自己有资本与美国进行地区领导权的争夺。
伊朗与美国的地区利益格格不入
伊朗的主体民族是波斯民族,波斯民族在中东地区有着辉煌的历史。缅怀过去并渴望复兴是每一个有过灿烂文明的民族国家不可避免的情结,伊朗同样渴望再现古波斯的荣耀。在人类进入石油社会后,伊朗由于丰富的石油储量而跻身重要国家行列,但国际社会似乎从来没有将伊朗视为强国。伊朗要想实现自己的地区强国梦想,就必须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于是伊朗选择了开发核技术。
但伊朗的大国梦撞上了美国的地区利益。中东是美国的加油站,没有了石油山姆大叔也就没有了动力。在中东地区,美国需要的是群雄割据,需要的是任何国家都离不开它的局面。美国不愿意看到在这一地区出现可以跨越国界的领袖,就像当初它讨厌埃及前总统、著名的阿拉伯民族领袖纳赛尔一样。
伊朗与美国的冲突不是几台离心机或者几次核试验那么简单,它所体现出的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地区大国和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之间对中东地区领导权的争夺。可以预见的是,即使核问题解决了,这两个国家也不会是朋友。
真主党的胜利使德黑兰更有信心
持续了数周的黎以冲突终于暂告结束,对于各方的得失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见解。但一个事实不可否认,黎巴嫩真主党在惹恼了以色列这个庞然大物之后,挺了过来而且还很有活力。直到最后宣布停火的前夕,以色列依旧没有办法遏制真主党对以色列城市的火箭弹袭击,花大价钱买来的“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在“喀秋莎”火箭弹面前变成了一堆废铁。
这次被一些人称为“第六次中东战争”的黎以冲突,事实上是一次十足的“代理人战争”。美国的“盟友兼小弟”以色列和伊朗一手栽培的“学生”真主党大打出手,一场原本“不对称”的战争结果却是“平局”。
与论证了伊朗制武器的实用性这一成果相比,伊朗更大的收获是看到了自己成为地区领袖所具有的群众基础。真主党总书记纳斯鲁拉的画像贴遍了阿拉伯国家的各个城市,许多新生儿的父母为孩子取名纳斯鲁拉。这种场面在埃及前总统纳赛尔去世后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了。纳斯鲁拉作为一个什叶派组织的领袖,在逊尼派占绝对多数的阿拉伯国家走红,向伊朗发出了一个信号:只要能够打败以色列,什叶派的伊朗一样可以为中东地区逊尼派民众所接受。这无疑增强了德黑兰执中东地区牛耳的信心。
以色列开始防备伊朗核打击
以色列拥有核武器早已不是秘密。联合国监核会前主席汉斯·布利克斯6月曾在联合国总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以色列“估计”已经拥有200件核武器。在中东地区,只有以色列拥有核打击能力。正是因为以色列核武器的惟一性,以色列从没有考虑过采购用于核反击的武器。
美国国家情报局局长约翰·内格罗蓬特最近称,估计伊朗可能在2010年后拥有核武器。为了面对这一新局势,以色列从德国订购了两艘先进的“海豚”级潜艇。有分析指出,以色列将在新潜艇上装载核弹头,威慑伊朗。美联社24日援引军事专家的话说,以色列购买新型潜艇的目的是向伊朗传递信号,以色列拥有遭受核打击后的核反击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