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综合新华社消息根据欧洲航天局的预测,格林尼治时间3日5时41分51秒(北京时间3日13时41分51秒),欧洲月球探测器“智能1号”将以每秒2公里的速度撞击月球,完成它将近3年的太空旅行。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说,不出意外的话,北京时间9月3日欧洲“智能1号”探测器将撞击月球,届时“智能1号”将“砸”出10多公里厚的月球“尘埃”供天文学家研究。有条件的公众可收看网上直播,并有望一睹撞击时的壮观一幕。
据了解,欧洲航天局3年前发射的探测器“智能1号”(SMART-1)将于3日执行最后一项任务——撞击月球。届时,“智能1号”将以7000公里时速、与月球表面几乎平行的1度角在月球火山岩坑着陆,同时“砸”出10多公里厚的“尘埃”。由于撞击过程与石块在水面上打水漂相似,英国媒体说这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打水漂”游戏。
会不会“伤月”?
欧洲航天局专门就此发布材料解释说,这次撞击是有史以来各类人造探测器撞击月球中“最温柔的一击”,并不会伤到月球。
虽然此次“撞月”尚不能完全排除“智能1号”撞到月表某处陡峭山崖上的可能性,但探测器更可能是以极小的角度“擦”着月球表面落下,如同跳高滑雪运动员着地那般。正常情况下,撞击发生时尽管探测器的速度会达到约每小时7000公里,但其垂直方向速度只有大约每小时70公里。据估计,撞击可能在月表形成一个3米至10米方圆、深1米的坑。如今基本上每天都会有几个小天体撞击月球,撞击在月表形成的坑与“智能1号”撞击月表形成的坑大小差不多。
会不会造成污染?
组装“智能1号”及其搭载的各类探测仪器的材料,其包含的元素都是月球上原先就天然存在的。而其它元素诸如氢、碳和氮等,虽然在月球上含量稀少,但是日常伴随着太阳风和彗星冰尘等,它们也都是以自然的方式存在于月球上。
当撞击完成后,“智能1号”本身并不会“粉身碎骨”。由于探测器“撞月”时速度并不算很快,因此与之前的多起人造探测器“撞月”行动相比,“智能1号”不会形成大量碎片。探测器两个展开之后长约14米的太阳能电池板将在撞击之前被烧毁,但探测器的主体部分有望在撞击后依然保持大体上的完好。
能“撞”出什么科学发现?
“智能1号”将使人类获得月球表面该区域的三维图像。此外,探测器携带的红外线及X射线分光计等设备也将有机会以前所未有的近距离视野对月球表面进行观测,获得宝贵数据。
按计划,探测器最终将以大约1度的极小角度撞向月球,并在月球表面滑行一小段,从而溅起月球表面的岩石尘埃等,形成大约5公里宽的尘埃带,宛如“蝴蝶的翅膀”。而地球上的科学家届时将能借助高精度望远镜等观测设备对此进行观测。通过对“蝴蝶的翅膀”的形态和运动进行光谱分析,科学家有望检测到一些原先在月球表面之下的物质。 (均据新华社)
背景资料
“智能1号”
“智能1号”上装备了高清晰度微型摄像机、红外线及X射线分光计等最新探测设备,这些设备自月球轨道拍摄并传回了月球表面的2万多张图像,其清晰程度前所未有,X射线分光计也帮助科学家第一次获得了月球表面包括钙和镁在内的一些化学元素的含量数据。
“智能1号”不但让科学界第一次发现月球极地与赤道区域的许多不同地质构造,也让人类第一次发现在接近月球北极存在一个“日不落”区域,这个区域甚至在冬季都始终有阳光照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