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2004年深秋,我从台湾游玩归来,方知道领导正在找我,要我写一本关于恒源祥的书。我深感荣幸与惶恐。
恒源祥,上海一家老字号。在上海这么一座每天都有100家公司商店开张大喜,又有100家商店关门歇业的大商都里,生存了近80年,人脉始终延续下来,这本身就是一件颇为不易的事情。 我时常听到周围的朋友,其中包括我的兄弟谈起恒源祥,谈起恒源祥集团的总裁刘瑞旗,称赞他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将恒源祥这么一家在上海滩并不起眼的老字号,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打造成了一家勃勃而有生机的集团。同时刘瑞旗为人又十分慷慨,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对文化体育事业赞助、贡献尤多。遗憾的是我在上海这个文化圈子里工作多年,始终与刘瑞旗擦肩而过,一次也没有见过面。
于是,我怀着急切期盼的心情,走进了恒源祥……
在上海金陵东路恒源祥大厦底层的大厅里,竖立着沈莱舟先生的铜像。他是恒源祥的创始人,几十年来,沈莱舟先生始终用他那深情挚爱的目光,关注着恒源祥的兴盛与发展,抚爱着恒源祥每一个职工的心灵。为了表现沈莱舟先生创业的艰辛,我采访了包括沈莱舟先生两位公子沈缉丞、沈光权在内的众多沈家后人,其中沈缉丞先生是专程从加拿大赶回上海的。他们为我讲述了沈莱舟先生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眷眷之心,令人感动。
写恒源祥,其实更重要的是在写刘瑞旗。他在近20年的时间里,跌宕起伏,反复磨砺,以非凡的智慧与胆魄,将恒源祥从一家普通的绒线专卖店,发展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产业集团,品牌价值据最新估算超过了20亿元人民币,创造了常人想都不敢想的奇迹。他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品牌营销与发展的理念,印证了世界最著名的品牌大师们的理论。刘瑞旗是一个对生活、对事业充满激情的人,每一次与他交谈,都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叫我深长思之,让我获益匪浅。
同样,刘瑞旗也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人。他专门为我召开了恒源祥老职工座谈会,将不少多年来很少走出家门的老人请到恒源祥,一起回忆恒源祥初创时期的困苦与生存发展的艰难。他3次陪着我到无锡、江阴、张家港等地,参观恒源祥的加盟厂,采访始终支持他创业、改制、发展的好兄弟们,令我感慨良多。他甚至亲自驾车,一路长驱,沿途指点长三角河网地带的沧桑巨变,叫我一行难忘。在将近一年的日子里,我经历了近些年来上海最冷的一个冬天,也度过了近些年来上海酷热最多的一个夏天。我苦思冥想,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一合上眼脑海里便浮现出沈莱舟、刘瑞旗等恒源祥创业者与继承者们英气勃勃的身影。但不管怎么说,总算把这本书写完了。
我天生愚笨,不会操作电脑。我的朋友解白桦小姐在百忙之中将我潦草的文字输入电脑,并以自己在上海文史研究馆工作多年的经验,改正了我文稿中的错误,提供给我不少宝贵的采访线索。我的朋友、资深记者唐宁小姐在本书付梓前,通读全文,提出了许多具体的修改意见,我很难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谢意。
我始终认为,读者是作者的衣食父母,我真诚地希望广大读者会喜欢这本书,读完后有所裨益。
吴基民
2005年10月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