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武与修德
注:近从《武当》2001年第5期、6期“笔墨官司不尽兴真技实战有新闻”中读到颜紫元寻于志钧、王继振交手之事,禁不住想说几句话:且不说一个年轻人找两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比武,与体育道德和体育比赛规则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符,且有悖于传统武德。 何况这是一位外籍华人与中国人的一场比武,更非寻常小事。今将我在数年前写的一篇有关武德的文章刊登在太极拳网上,以资共勉,共戒!
中国历来被世人誉为“礼仪之邦”,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土的中华武术,亦历来讲究习武与崇德并重。拳谚云:“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明德。”苌家拳“初学条目”规定:“学拳宜以德行为先。”永春白鹤拳拳谱中也有习拳时要注意“善修其身,善正其心,善慎其行,善守其德”的要求。
武术名家吴图南在《国术概论》中明确提出,习练国术“当以修德养性为唯一之目的。至于养成勇敢奋斗团结御侮之精神,培养雄伟侠烈之风气,发扬民族固有之技能,创造新中华民族,皆自修德养性之中相演而生。否则。好勇斗狠,于世无济,对于国家,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胡为而提倡哉!故外有健全之体,内具高尚之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八卦名家李子鸣在《综合内家拳术》一书“练武宗旨”一节中指出:“练武之人,最宜注重道德:为国尽忠,为双亲尽孝。对友要信,对师要恭,见义勇为,当仁不让,方不愧武术家侠义之本旨也”说明武术界历来重视武德修养,并将其视为习武的核心。正如武学名家孙禄堂在《太极拳学》中指出的:“其气之隐于内也则为德,其气之现于外也则为道。”将品德修养与习武练技作为习武者内外兼修,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
为保证习武与修德并举,武术界各门派中都制订了一些戒约或规条,以之约束习武者的行为。据《少林拳术秘诀》第十一章 “少林之戒约微言”称,“少林之戒约当分为两时代,在达摩数传以后,不独少林中盛行此术,即远近之丛林禅院亦无不以此为师法。自是人众品杂,纯谨者,犹能遵循轨范;不肖之徒,竟有忘其本来面目,失佛门倡立此术之遗旨,以慈悲救世之场竟变为弄拳习棒之地。故觉远上人怒焉忧之,乃重立戒约以垂示来兹。故出少林之门者守之维谨,无敢或违。”该章又进一步解释说:“因当时遁迹空门者,流品甚杂,且自达摩禅师以来,世远代湮,忘其本旨,竟有于广寺巨刹之中盛招门徒,传习技术,于是递相授受,风动一时,而纷争搏斗之事,遂时有所闻,若不严立戒约,则劣习流传,将为世人所诟病,自此戒约倡立后,而缁衣之徒始渐趋于慎重。”现将其所立戒约全文引用如下:
一、习此技术者,以强健体魄为要旨,宜朝夕从事,不可随意作辍。
二、宜深体佛门悲悯之怀,纵于技术精娴只可备以自卫,切忌逞血气之私,有好勇斗狠之举,犯者与违反清规同罪。
三、平日对待师长,宜敬谨将事,勿得有违抗及傲慢之行为。
四、对待侪辈,须和顺温良,诚信毋欺,不得恃强凌弱,任兴妄为。
五、于挈锡游行之时,如与俗家相遇,宜以忍辱救世为主旨,不可轻显技术。
六、几属少林师法,不可逞愤相较。但偶尔遭遇,未知来历,须先以左手作掌,上与眉齐,如系同派,须以右掌照式答之,则彼此相知,当互为援助,以示同道之谊。
七、饮酒食肉为佛门之大戒,宜敬谨遵守,不可违犯,盖以酒能夺志,肉可昏神也。
八、女色男风,犯之必遭天谴,亦为佛门之所难容,几吾弟子宜垂为炯戒,勿忽。
九、凡俗家子弟不可轻以技术相授,以免贻害于世,违佛氏之本旨,如深知其人,性情纯良而又无强悍暴狠之行,习者始可一传衣钵,但饮酒淫欲之戒,须使其人誓为谨守,勿得以一时之兴会而遽信其毕生。此吾宗之第一要义,幸勿轻忽视之也。 (责任编辑:梅智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