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专稿:像珍珠港事件一样,“9·11”已作为里程牌式的事件永远地载入了美国和世界史册。时间会冲淡伤痛的记忆,但深藏在美国人心头的悲情却挥之不去。在5年后的今天,“9·11”情结仍根植于美国人的集体记忆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和行为的方式。
集体记忆
一名美国新闻同行告诉记者,他位于白宫附近的办公室里至今还储备着大量饼干、方便面、罐头、饮用水,以便在万一遭到恐怖袭击被困时救急之用。此外,还有逃生用的荧光棒和防御化学武器袭击的面罩,办公室人手一套。这些都是9·11的附产品,他说。
另一位女同行从9·11以后早上上班再也不坐地铁。因为她认为,总有一天恐怖分子会在华盛顿地铁早晨上班高峰期发动袭击。她说,恐怖分子熟悉美国的新闻运作模式,因此肯定会和9·11劫机者一样,选择在某个早晨下手。
而美国报纸上也经常会登出某机场或某地铁站发现无人认领的包裹而中断运营、结果往往是虚惊一场的新闻。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这大概是美国人在经受了9·11这样的巨大惊吓之后的正常反应。
过去曾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只有对于遇难者家属或者是事件中的几个坠机地点纽约曼哈顿区、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县和宾夕法尼亚州尚克斯维尔镇的居民,9·11在他们的脑海中才是永不褪色的。
然而,通过平日与一些素不相识的普通美国人闲聊,才深刻意识到,9·11的心理影响之广超乎想像,已经成全体美国人集体记忆的一个重要部分。
华盛顿警官吉斯普·罗素说,9·11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包括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和出行方式。在那之前,出行是件轻松的事,但从那以后,就会产生压力感。他说,只要是亲友当中有某个人要坐飞机出远门,他就不由得心头一紧。
对于来华盛顿旅游的密歇根州居民海斯一家而言,9·11似乎没有给他们留下多少深刻记忆。不过,当他们来到首都,发现无处不在的警卫和探测器后,立即联想到了5年前的那一天。户主里克·海斯感叹道,现在自由越来越少了。
而住在华盛顿附近亚历山德里亚城的越战老兵约·布鲁克说,每到9·11这一天,他总感觉好像世界停转了。
幸存者负疚感
5年前的9月11日,纽约市消防队员托尼·桑瑟维诺在纽约世贸大楼遭袭现场亲眼看到他的同事丹尼·苏尔被一具从正在燃烧着的世贸大楼北塔上掉下来的尸体砸死。直至今日,桑瑟维诺仍然无法释怀,痛苦不堪。和许多其他亲身经历过9·11事件的人一样,他一直备受所谓幸存者负疚感的折磨。而且研究表明,像9·11这种意外事故造成的失去亲人的痛苦将导致疾病或死亡,而遇难者年幼的子女的身心健康将受到严重影响。
家住西弗吉尼亚州的老太太沙龙·安布罗斯有两个儿子,一个死于1999年,另一个则在9·11事件中不幸遇难。她说,每当她给两个儿子上坟时,就会产生一种不顾一切的冲动,只想躺在他们中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