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7日电(“新华视点”记者吴晶、孙晓胜、周雷)虽然才40出头就成为美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并应邀与7位大大年长于他的诺贝尔奖得主同台演讲,王晓东却不愿也无暇谈论自己,而是忙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海外招聘。
在此间举行的“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上,通过全球竞聘当选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的王晓东向新华社记者坦言:“中国正在建立创新型国家,科学家的责任很重。”
这位出生于中国武汉的科学家自1984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在美国登上了他科学研究生涯的高峰。2004年,他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也是第一位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华裔科学家。同年,他还获得美国癌症研究协会的杰出成就奖。
“我要把欧美好的机制引入到中国,建一所与传统不一样的研究所。”王晓东说。
据介绍,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是中国为促进原创性研究而创建的。研究所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理事会是研究所的决策机构。实验室和科研辅助中心构成研究所科学研究工作主体,其中实验室为基本单位。
王晓东说,借鉴海外成功的经验,研究所实行“选人不选题”的机制——面向海外招聘16位实验室主任,由他们按兴趣自主选择研究课题。“科学家有了充分的自由,就有了真正的探索。” 他说。
他强调,实验室主任聘期为5年,实验室主任的工作将由科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其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进行评审,同时所长结合其研究工作、对研究所的综合贡献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来决定其是否进入下一期聘任。
目前平均每2.5个竞聘实验室主任的科学家中仅有1人能胜出。最终人选经过所长聘请的评选委员会进行严格评估筛选后,由研究所所长批准。
“任何人在这里也无权一票否决,个人科研水平是唯一录用标准。”王晓东说。
“保证实验室成员稳定的任期符合原创性科学的发展规律。” 他说:“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总是很抽象,对大众来说仿佛远在天边,但其科研成果却又近在眼前,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每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光环背后都是日复一日的艰辛研究,甚至是一辈子的心血。”王晓东说。
目睹近年来国际科学界频繁出现的剽窃、造假事件,他也对浮躁的学术心理侵袭科学界表示担忧。
他说,原创性的科学有很多不可预测性,目标定得很死不一定能实现,目的性过强往往适得其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加大投入基础性研究,但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
虽然“时差还没倒过来”,王晓东在论坛结束后即刻就要赶赴香港参加另一个国际会议,期望在会上寻求更多资金和合作,使地处北京郊区的研究所“真正成为科学家的世外桃源”。
他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心愿:待研究所全球招聘完成后,他自己也要关起门来搞研究,不为日常琐事所羁绊。
“科学家应该想大事,做大事,不能急功近利。我想创造这种境界。”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