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疆
开学第一天,重庆一中学生上的第一堂课便是安全教育。学生们吃惊地发现,学校明文规定“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原来,开学前一中保卫科制订出台了新的《学生安全须知》,要求全校学生严格遵守。《须知》第五条这么规定:不要与陌生人搭话,以防受骗。
2002年热播的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让人记住了冯远征主演的那个道貌岸然的变态狂。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他的一句“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竟会成为社会生活中的警示口号和人生指南。不仅很多家长都曾对自己的子女谆谆告诫,如今更是被明明白白地写进了《学生安全须知》。
到底要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是个问题。不仅学生对此感到迷惘,学校自己也感到困惑。于是,学校在告诫学生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同时,表示“学校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等活动时,也会要求孩子主动和陌生人打招呼”。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只能是一种互相防范的关系,而背景则是彼此之间信任感的缺失。在自己眼里,所有陌生人都是不值得信任的;然而在别人眼里,自己恰恰就是一个不值得信任的陌生人。每个人都渴望被人理解与信任,而“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则人为加深了彼此之间的隔阂。逃避正常的人际交往,或许可以得到相对的安全感,代价却是孩子因此而躲进自私、自闭的死角,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能否健康地成长?
学校规定“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初衷当然是好的,无非是为了提醒学生防范坏人。但是对于这些涉世不深的孩子来说,从形形色色的陌生人中甄别出好坏谈何容易?既不好甄别,又没有教会孩子如何甄别,则学校的这种规定不免给人以“偷懒”的嫌疑———陌生人即是坏人,是需要防范的。以此来教育学生,怎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任,而失去了起码的相互信任之后,我们的社会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将会是多么遥远?
生活在这样一个日趋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可或缺。即使是因一句“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而名声大噪的冯远征,在2004年也推出了自己的新书《想和陌生人说话》。每个人都有相互交流的欲望,每个人也都在交流中成长并日趋成熟,而躲避陌生的世界只会让世界因此而变得更加陌生。
不能否认,因为轻听轻信而对孩子造成伤害的事例并不鲜见。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但恐怕同样没有人希望因此而建立起一个互相猜疑、人人自危的社会环境。对于那些懵懂无知的孩子,需要教给他们怎样鉴别坏人,使他们懂得如何去防范坏人,而不是陌生人。与此同时,更希望看到相关部门加大打击违法犯罪的力度,营造起一个平安祥和的社会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