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项历经20载辛勤编撰、集纳并评述200多位中国前贤思想精华的浩大出版工程。
由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组织编撰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部)近日终于出齐,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整体出版。 皇皇200部书,串起了中华历史长河中的璀璨群星,给后人留下了灿烂的思想宝库。
以“三立”为原则 熔“三义”于一炉
丛书的编撰离不开一位大学校长的心血。1981年,75岁的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卸任了,一段近40年前的往事又在他心头萦绕。
1942年,他到延安参加整风,学习了毛泽东1938年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报告。在谈到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时,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给匡亚明很大启示。他认为,这是毛泽东交给中国共产党和一代知识分子的历史性任务。
匡老决定挑起这一任务,在晚年组织撰著“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他确定了入选传主的原则:不仅包括“立言”的历史人物,还要包括“立德”、“立功”,对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历史证明,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
在“三立”原则的基础上,丛书要求做到熔“三义”于一炉,即“本义”、“他义”、“我义”。“本义”要求尊重传主的本来面貌,“他义”要求关注后人对传主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的是非观,“我义”则要求在澄清“本义”、“他义”的基础上,提出突破性的真知灼见。
神笔漫衍千年史 寸心细描百家魂
为了顺利完成丛书的编撰任务,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采取了“编辑提前介入”的办法,即在作者写作的阶段就确定责任编辑,双方提前进行沟通,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由于作者分布在全国10多个省区市,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每年都要拜访作者,了解进度,加强沟通,交流最新研究成果。
有人说,写评传是作者和传主、今人和古人之间的特殊“对话”。此言不虚。“纸上留声终不空,百代千秋有共鸣”,“神笔漫衍千年史,寸心细描百家魂”……丛书的作者们为出精品可谓精益求精。
马洪林教授在撰写《康有为评传》之前已写过《康有为大传》,此次仍另出蹊径,数易其稿。李锦全教授在《陶潜评传》写到3/4时突发脑中风,经抢救脱险,稍有康复,又投入写作。历史学家吴量恺完稿后让自己的研究生看,要求“向我开炮”。还有的学者为写好评传,自费考察传主故里,寻访传主后裔……
丛书每一册的封面上,都有一只传主所处时代的灯盏,象征着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光辉薪火相传。为此,封面的设计者张守义收集了上百盏古灯,成为古灯收藏家,在收藏界传为佳话。
形成一个好学派 造就一个好学风
早在谋划之初,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就定下一个目标:出书又出人。通过编撰丛书,在我国当代文化学术界“形成一个好学派,造就一个好学风”。这个学风就是“求实、求新、博通、圆融的统一”。
研究中心把编书和研究紧密结合,逐步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思想史的“点”式研究转向“点、线、面”相结合的研究。这些年来,研究中心先后举办过5次大型学术会议和3次中小型学术研讨活动,初步形成了多学科综合研究中国思想史的科研特色。每年,研究中心都承担3个以上国家社科课题,如华夏民族凝聚力研究、中国历史上的社会转型与思想演变研究等,都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通过编撰丛书和课题研究,一批学者脱颖而出。
皇皇巨制已经问世,如何使其中精华成为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精神食粮?从2000年起,研究中心启动了传统思想文化普及本的工作,出版了面向大众的“中华传统优秀道德文化丛书”,出版后一售而空,获得社会好评,接着又设计了普及性的“中华传统文化丛书”。与此相配合,研究中心还在南京大学本科生中定期开设普及性的专题讲座,吸引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