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名5岁男孩在亲人的带领下,识别在“9·11”中遇难的母亲的遗像。
“9·11”当天,消防人员从废墟中抬出一名遇难者。 心理脆弱
美国政府对情报机构的改革,从整体上加强了国内反恐的力量。而执法部门在对待恐怖威胁方面可谓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而普通民众,尤其是经历过“9·11”事件的人,至今依然有许多人担心恐怖袭击再次上演,甚至有了“反恐第一,自由、民主、法制第二”的心理倾向。
“9·11”死亡数字
“基地”组织于2001年9月11日,在美国本土成功策划实施“9·11”系列恐怖袭击事件,最终共造成2992人死亡。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共有2759人死亡,其中包括美国航空公司第11次航班上的9名机组成员、76名乘客和5名劫机犯,以及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第175次航班上的9名机组成员、51名乘客和5名劫机犯,其余主要为世贸中心员工和附近民众等。
华盛顿五角大楼:共造成189人死亡,其中包括125名五角大楼工作人员,以及美国航空公司第77次航班上的6名机组成员,53名乘客和5名劫机犯。
宾西法尼亚州:共有44人死亡,为遭挟持的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第93次航班上所搭载的7名机组成员,33名乘客和4名劫机犯。这也是唯一一架未能飞抵预定袭击目标的遭劫持客机,该机最终在宾西法尼亚州坠毁。
(本报综合报道)
一名美国记者表示,他位于白宫附近的办公室里至今还储备着大量饼干、方便面、罐头和饮用水,以便在万一遭到恐怖袭击被困时救急之用。此外,还有逃生用的荧光棒和防御化学武器袭击的面罩,办公室人手一套。
本报综合报道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这大概是美国人在经受了“9·11”这样的巨大惊吓之后的正常反应。
美国政府在对待恐怖威胁方面,也可谓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对待疑似恐怖的人和物,往往采取“宁可信其有”的态度,防范措施做得很足。
今年5月26日,有人报告说在国会众议院雷伯恩办公楼的地下车库中传出枪声后,国会警察随即封锁了国会山附近的区域和道路并进行搜查,并要求所有国会工作人员留在室内,不要随处走动。折腾大半天之后,警方最后的调查结果表明,所谓枪声其实是不远处工地施工机械发出的声音。
今年6月,美国联邦调查局挫败一起恐怖袭击阴谋,7名美国男子企图炸毁美国的第一高楼——芝加哥西尔斯大厦。美国联邦调查局在获知袭击线索后,派遣了一名联邦特工冒充“基地”组织的联络员,前往迈阿密与这7名恐怖分子秘密接头。可是除此之外,他们从未真正与“基地”组织进行过任何实质性的接触。
7月,美国政府挫败了一起“水淹曼哈顿”的恐怖袭击阴谋。袭击者图谋在曼哈顿最南端连接新泽西州的荷兰隧道中段安放足够爆炸物,引爆后破坏隧道,让洪水涌入地势较低的曼哈顿下城地区。袭击者涉嫌得到“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前领导人阿布·穆萨卜·扎卡维助手的财政和战术支持。不过,恐怖分子尚未采取行动来实行这计划,因此对隧道也从未构成即时威胁。
8月11日,3名来自得克萨斯州的美籍巴勒斯坦人因在密歇根州购买了近1000部手机而被警方以涉嫌从事恐怖活动逮捕。随后,美国海岸警卫队加强了对当地8公里长的麦基诺桥的巡逻,当地检察官则指控这3人为恐怖活动提供或搜集物资,对准备实施恐怖活动进行破坏的目标进行侦察等。几天之后,联邦调查局官员宣布并未发现这3人与恐怖组织有关的证据。这3名美籍巴勒斯坦人的律师表示,3人仅仅是想通过销售手机牟利,他们被捕其实是因为他们的种族。
8月的另一起事件也体现了美国政府在反恐、防恐问题上“风声鹤唳”的状态。8月10日,英国警方挫败一起恐怖分子使用液体炸药炸毁飞往美国航班图谋的消息传来之后,美国政府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当天提高了国内和入境航班警戒级别,其中英国入境航班警戒级别提高到红色最高级。禁止任何乘客在登机行李中携带任何液体物品,如饮料、发胶饮料、香波、防晒霜、牙膏、发胶以及其他类似物品,旅客还必须在机场和检查站接受额外安全检查。一些平时可随便参观的游览场所也加强了安全措施。
去年年底的一项民调显示,在美国,61%的受调查者认为,至少在特殊情况下使用虐囚手段是“合理的”。这印证了美国民众“反恐第一,自由、民主、法制第二”的心理倾向。
据说,一名美国人一生中遇到国际恐怖分子袭击并死去的几率大概为八万分之一,这个几率和因彗星或者流星撞击地球而死的几率相当。有人更夸张地表示,即便在未来5年里每3个月就发生一次“9·11”,那一名美国人因此死亡的几率大约为五千分之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