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论题:社会和谐的逻辑思考
杨竞业
心态重调:社会和谐的人格逻辑
社会是以人为主导的社会。社会和谐的突出方面是人的和谐。人的和谐的深层方面是心态和谐。心态表现为人的精神上的倾向与态度、心理上的意识与习惯、道德上的气质与境界及其三者融合而成的人格模态。 这个模态不可能处于绝对平衡状态,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事变。因此,心态重调构成社会和谐的人格逻辑。
心态精神化:社会和谐的深层结构
心态精神化具有两个维度:一是物质化的心物;二是精神化的心性,二者共同影响心态和谐。前者是物质存在及其价值的内在化,形成心物存在,这是心态的基础结构。后者主要由人的气质状态、人格层次和境界选择组成,是心态的深层结构。这种结构对社会和谐产生深层影响。
不同的心态有不同的境界选择。不同的境界彰显不同的心态。在哲学大师冯友兰看来,境界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追求的是原生的自然本性,人人心态平和,无为无过,无欲无求。相应地,对社会期望的心态也是如此。追求功利曾经是、现在还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但是,只有代表人民群众高度一致的功利,即根本利益,这种功利才能汇集群众的创造智慧,形成普遍、持久的精神激励,促进社会蓬勃向上、和谐发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概括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最新内涵,树立了现代社会公民生活的道德标杆,反映了人民群众建设和谐生活的道德渴望,表达了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利益诉求,代表了中国社会建设的崇高思想指向。以“八荣八耻”为基本行为导向的道德境界,造就的是有规矩、成顺序、合人境的社会和谐。天地境界造就天地人和谐。全社会每个公民都要崇尚科学、保护自然、珍惜资源、关爱同类、濡润人际,造就天、地、人和谐的理想胜境。
心态保守化:社会和谐的潜在障碍
保守往往因为缺乏信心、害怕落后、逃避危机、放弃责任,从而形成自我封锁心态。这种心态呈现三个逐渐加强的发展态势:自闭、自虐和自杀。因此,保守化心态构成社会和谐的潜在障碍。
自闭:从“闭锁症”到“自恋狂”。闭锁症是自我封闭的弊病,出现在青少年至老年人各个阶段。闭锁症并非封闭社会的特产,但开放社会出现的闭锁症与个体人忧虑身体疾患、不满生活情状、厌倦固化秩序有很大关系。如果说闭锁症是个体人身心不适、人际不洽、工作不合造成的,那么,从闭锁症发展到自恋狂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其真实心态是:个体人对自己身心某个部分、同事或合作关系某个环节等高度关注,极端执着,不能解脱,自恋成癖。自闭不能全然归咎现代科技造成的负面影响,必须从社会建设的整体上研究科学的解决方案,才能促进社会和谐。
自虐:从“自虐狂”到“虐待狂”。包括伤残身体与摧残精神在内的自我虐待,是心态畸形的真实展示,是人格尊严的故意贬抑,是情感变态的渲泄方式。其一,自虐狂是对人格的自我侮辱,对人格尊严的主动背叛,对生活信念的故意放逐,对生存价值产生怀疑而作出的非理性判断。其二,自虐狂必然外露于人、于事、于物,对周围环境产生情景压迫,造成不良视觉、听觉、感觉影响,引发仿效行为,造成社会不和谐。
自杀:生命之宝贵在于它的不可逆性。结束生命并非人类群体的精神契约。自杀与丧失信心、背叛信仰、蔑视生灵、逃避危机、放弃责任等原因不无关系,而各种类型的“无故自杀”,留给世人种种猜测,造成更多的心灵不安,深度影响社会和谐。
心态开放化:社会和谐的创生机制
人的身心和谐重在心态和谐,心态和谐在于心态开放。心态开放是健康、积极的人格取向,是人走向完善的基本元素,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深沉力量。
一要敢于还原自我。做“原来的我”是美好的。诸如通过整容来实现人生理想的做法应该适可而止,通过非正当手法取得利益与职权的应该自警自净,否则,过度否定“原我”的自我,必将颠覆合理的自我,塑造异化的“自我”,从而造成内心动荡、人格分裂。
二要勇于面对现实。直面现实是人的求真本质所指,是人的务实本能所向,是人的发展本性所属。不敢直面现实,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尊严失落、事业失败,就不可能有当下坚实的步伐与执着的创造,就不会有美好的未来。
三要善于走向升华。保持开放、健康、平和的心态,改变自闭、消除自虐、放弃自杀,转向积极生活,升华崇高情感,营造道德境界,这是创生社会和谐的长效机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理论价值、实践价值所在。(作者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责任编辑:宛振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