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鼓吹“中国威胁论”,营造“中国包围圈”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威胁论”就在日本悄然升温。 小泉上台初期,口口声声以不认可中国是“威胁”来换取中方善意回应,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小泉执政期间,日本政坛和舆论界“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小泉不仅坐视,反而有鼓励之嫌。
日本人口中的“中国威胁论”形形色色,从能源争夺到环境破坏,从人民币汇率到中国军事开支,从非法劳工到中国“黑帮”,几乎无所不包。最重要的是鼓吹“中国军事威胁论”。
2004年12月,日本政府内阁会议通过了新的《防卫计划大纲》。在这份十年来第一次彻底修改的防卫大纲中,日本首次明确把中国和朝鲜视为“威胁”。
2005年12月,日本外相麻生太郎说,中国军费开支不透明,正在成为“相当程度的威胁”。麻生也因此成为小泉内阁中在公开场合鼓吹“中国威胁论”的首名阁僚。
2006年1月,日本警方搜查与中国北京一家公司有直升机业务往来的日本雅马哈发动机公司,并借“机”散布“中国军事威胁”,因为日方指控雅马哈公司出售的产品“可转为军事目的”。
8月,日本内阁发布的2006年度防卫白皮书中,再次对中国国防开支的增长表示“担忧”。白皮书除详细描写了中国国防费用的递增、军事力量的现代化等问题之外,还新增加了关于中国在海洋方面的详细活动,并包括了中国航空部队在日本周围空域活动的情况。日本媒体还不时抛出所谓中国战机、军舰或潜艇在东海出没的次数,渲染“中国的军事威胁”是一种迫在眉睫的现实存在。
舆论攻势以外,日本在事实上也加大了战略上应对中国的力度。在争夺能源、原材料的市场大战中,背后经常有日本的影子。2005年,日本为跟中国争夺石油资源供应,除出钱要求俄罗斯把原来计划向中国供油的管线转向日本外,还在东海油气田问题上跟中国摆出不惜决裂的姿态。
小泉在任期的最后几月中,先后出访蒙古和中亚国家,据传也是为了争夺和确保上述地区的资源,削弱中国的影响力。
除在国际社会上抓住一切机会鼓吹或附和“中国威胁论”,日本还试图拉拢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在亚太地区建立一个针对中国的包围圈。
日本前首相森喜朗2000年访问印度,两国就建立“日印全球伙伴关系”达成一致,2005年4月,小泉访问印度,确定了8项具体措施。印度目前超过中国和印尼,是日本政府开发援助的最大接受国。日本把印度定性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并竭力把印度纳入包围中国的“亚洲民主同盟”的框架中。日本部分媒体则煽风点火,渲染中国和印度的所谓“龙象之争”,试图从中渔利。
澳大利亚也是日本对华包围圈的“重要培养对象”。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州局大洋州课长浅利秀树今年6月在日本《外交论坛》月刊上撰文说,日本与澳大利亚的关系,正像外相麻生太郎所说,是“东经135度线连结起来的民主主义盟友”。
五、强化日美同盟,意图直指中国
小泉在外交上喜欢“赌”。日本媒体给这种做法贴金,美其名曰“直觉外交”,其实就是一种投机色彩强烈的外交手法。在对待邻国及“入常”等重大外交问题上,小泉外交手法均遭重创。
但小泉并非没有得意之处。他通过奉行“一边倒”的对美政策,强化日美同盟,并借此解放日本军力。值得注意的是,强化后的日美同盟悄悄把矛头对准了中国。
美日两国外交、防务最高长官今年5月1日在华盛顿再次举行“2+2”日美安保磋商会议,就驻日美军整编最终报告达成协议。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日美军事同盟进入“新阶段”,日本事实上成为美军在东亚的战略据点。
根据这份报告,到2008年9月前,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美军第一军团司令部将改编成“综合作战司令部”,迁至位于日本神奈川县的美军座间基地;并于2012年前,在座间基地新设日本陆上自卫队核心部队中央快速反应部队的司令部,这就意味着“日美共同司令部”的诞生。
小泉政权期间,先是借助伊拉克战争,通过反恐法案,为海外派兵提供法律基础。日本陆上自卫队二战后首次出现在伊拉克那样的战区。日本内阁还制定“有事三法制”,为自卫队的军事行动松绑。不久前,日本政府正式提议把防卫厅提升为“防卫省”,小泉为总裁的自民党则提出把自卫队改为“自卫军”以及修改和平宪法的草案。
以对付朝鲜导弹“威胁”为借口,小泉政权加快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军事分析人士指出,日本与美国合作的导弹防御系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实际瞄准的是潜在的台海冲突。2006年2、3月间,日美军举行“图上军事演习”(日美联合指挥所演习),朝鲜和中国成为实际上的“假想敌国”。
日本政府不久前还将日右翼势力在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上修建的灯塔收为国有,并制定了“西南岛屿防御计划”,将钓鱼岛也列入防御范围,其目标显然针对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