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宜昌9月20日电(记者戴劲松、俞俭、魏梦佳)三峡工程再次蓄水前夕,记者深入库区移民家庭采访,与崔家三兄弟不期而遇。
秭归县银杏沱村的崔邦俊家,一家三口正忙里忙外,端茶沏水,送菜倒酒。3年前,老崔把自己家的一楼装修成了一个以地方菜为特色的饭馆。
1997年,崔邦俊搬出长江岸边的土木房,迁入山上公路边新建的两层楼。2003年6月库区首次蓄水后,崔邦俊家的老房和土地永沉江底。
坐在门前的凉棚下,老崔和记者聊起了家常:“我家世代务农耕田,搬迁后的头几年生活也没有多大变化,还是种些黄豆、玉米和水稻。但蓄水后,这里的港口比过去繁忙了,来往客人也多了,我就起了开饭馆的念头。没想到,生意越来越好,远近还有了些名气!”
银杏沱村前的江面上,停泊着三四十艘大小船只。老崔告诉记者,水位上涨,山下的旧村址便成了避风江湾,于是每天都有许多船只在这里等待过闸。后来,当地人投资建起了码头。如今,他一年的纯收入达五六万元,是过去的10倍以上。
次日,记者登船体验清漂工作,接受采访的清漂工人崔邦进正是崔邦俊的二哥,崔邦俊在家里排行老三。
崔邦进乐呵呵地指着一个站在船头忙着打捞的小伙子,告诉记者那是自己的儿子,今年24岁了,也来帮着干活赚钱。他家是第一批移民,以前靠家里的两亩地种点柑橘、茶叶,跑跑运输维持生计,现在清漂每天一个人能赚30元,父子两人一个月就差不多能赚2000元。
下了清漂船,登上码头采访时,巧遇崔家四弟崔邦信,个头瘦小、皮肤黝黑的崔邦信是这个码头的搬运队长,眼下带着10多个人的队伍。他一听记者的“解释”也不禁笑了,并说:“我们崔家共四兄弟,老大搬入新房后不久便得病去世了。库区蓄水这几年,我们三兄弟除了种农田外,都找了新的活干,三家生活都比过去宽裕了。”
崔邦信还说,三峡库区蓄水以来,码头多了,交通方便了,老百姓的就业机会增多了,以前搬运工人最多时有200多人,而现在平时只能雇到10多个,一天给60元工钱还得要讲价。
银杏沱村委会主任马尚兴说,过去村民出行主要靠船,每次出远门都要考虑再三。三峡成库后,与外界交往逐渐增多,村民们开阔了视野,赚钱的点子也越来越多,打工、搞运输、做生意啊。今年国家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三峡通航局永久性锚地建设、移土培肥工程,更是提供了不少打工机会,村民可增收一大块。去年村里人均收入2880元,今年可以达到3500元。
秭归县委书记罗平烺分析说,三峡首次蓄水后,对秭归经济发展已带来很大变化,港口经营由小到大,从弱到强,旅游格局实现由过境到中转到目的地的转变,与此相配套,移民就业和致富门路增多,全县50%以上的移民从事第三产业。
蓄水改变的不仅仅是库区的面貌,而且也改变了移民的生存方式。他们怀着伤感告别故土的同时,正在勇敢地面对蓄水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责任编辑:安世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