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三峡工程分三次蓄水,分别蓄至135米、156米、175米水位,是考虑了三峡移民和泥沙淤积因素做出的审慎选择。
经过长期论证,三峡工程确定了“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原则。 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要进行三次蓄水。2003年6月,三峡工程实现第一次蓄水,成功蓄至135米,三峡工程进入围堰挡水发电期。2006年9月20日22时,三峡工程将进行第二次蓄水,要蓄至156米水位,标志着三峡工程进入初期运行期,防洪、发电、通航三大效益全面发挥。待三峡船闸完建工程验收后,根据初期蓄水运行情况,逐步抬高库水位至175米,水库进入正常运行期。
曹广晶介绍说,135米是为三峡工程早日发挥效益制定的围堰挡水发电期水位。
如果没有135米水位,则三峡工程到今年才能够通航、发电,这会使工程晚发挥效益3年。而据统计,三峡电站投产3年已发电1300亿度,蓄水使库区航道大为改善,三峡船闸年通过货物量已超过3000万吨,比船闸通航前增长一倍,可谓效益巨大。
设立156米水位,主要是考虑两个需要,一是根据库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三峡工程工期,库区20个县市的百万移民要逐步搬迁,这样时间上有缓冲余地;二是论证过程中,专家们担心重庆港区发生泥沙淤积,而156米水位回水在重庆下游的铜锣峡以下,不会影响到重庆港区,经过对泥沙淤积情况的监测观察后,再确定175米蓄水时间。从目前长江来沙的情况看,三峡水库的泥沙淤积比原来预计的好很多,对175米蓄水不会产生很大影响。
根据三峡工程初步设计,蓄水175米后,万吨级船队将直达重庆港,库区将变成理想的黄金水道。
(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