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观景台”眺玄武湖山水
规划尊重民意 南京明城墙不架“电梯”了
新华报业网讯 600岁高龄的明城墙要架“电梯”,这是去年3月份南京出台玄武湖风景区规划时,玄武湖西南城墙架设“城墙渡”的设计方案。 南京玄武门-解放门段明城墙已整治完毕,但记者9月21日现场看到,“城墙渡”方案被否决,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建在西家大塘口的“观景台”,既方便远眺玄武湖山水,又使明城墙免遭“现代化电梯”附加之累。
明城墙玄武门-九华山段是南京保护最好的城墙,山水城林在这里交融。解放门-九华山段(台城),已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整治对外开放。解放门-玄武门段去年8月份开始整治,总投资2.5亿元,拆迁城墙下住户800多。整治之初,南京制定玄武湖风景区详规,提出明城墙像一堵墙,从西、南两个方向隔开了玄武湖与主城的联系,其中解放门-玄武门段长2公里,城墙外居住密集,却仅有两个通道进玄武湖,因此设计了“城墙渡”方案,在明城墙两侧架设电梯,城墙上设立“渡口”,以打通城墙内外联系,方便市民登城墙游览。
但这方案一出台,就遭到专家、市民一片质疑。有专家称,明城墙的特色就在于古朴雄浑,现代化的观光电梯与之极不和谐。台城是南京知名景点,游客登台城西望,蜿蜒西去的城墙突然冒出一个“渡口”,难免大煞风景,是弄巧成拙。此外,明城墙已届600高龄,依城墙架设电梯,对本已松动鼓胀的城砖必有损伤。为此,市建委、规划、文物、园林等部门前后举行了7轮座谈会,最终决定放弃“城墙渡”方案,在地势高的西家大塘筑一仿古“观景台”。这一段城墙整治后,和台城连成一体,游客可从玄武门登城墙,一直游到九华山。
记者现场看到,观景台高出地面3、4米,面积50多平方米,全木结构,颇像古时的烽火台、瞭望台。登上观景台,东北玄武湖、紫金山瑰丽山水尽收眼底,西望明城墙背后中央路高层层层叠叠,气象不凡。负责工程建设的玄武区建设局张平介绍,西家大塘段地势本来高出周围5、6米左右,是当初建城墙取土堆成,因此观景台与明城墙差不多高,观景效果极佳。观景台距明城墙30米左右,中间隔着大树和旅游通道,对城墙景观影响很小。此外,观景台高坡下挖土掏空建成覆土建筑,建了两层的酒吧、餐饮用房,坡上形成屋顶花园,坡下形成“城墙街”,这样既不破坏环境,还有利于集聚人气。
南京21公里长明城墙,迄今已完成整治19公里多。解放门-玄武门段城墙修复,不仅在“观景台”建设上,体现了对城墙的尊重和旅游价值的利用,全线2公里城墙公园,在利用地形环境造景和市场开发中,同样独树一帜。城墙下95棵大树,全用GPS卫星定位,保留并和景点建设融为一体。城墙下土坡、树林,依高差、林相,形成一个个变化丰富的小广场、休憩台、景点。提升城墙公园文化内涵,玄武门一侧明城墙下,依照明代都城图建了200平米的花岗岩石雕广场。城墙下每隔6米设一0.8×0.8米的“金陵四十八景”石刻……此外,在城墙外侧的昆仑路、西家大塘路,还建设了一两层8000平米的仿古建筑,作为营业用房,经洽会上,玄武区把它拿出来整体招商,发展餐饮、娱乐、会所、办公等业态。
玄武门-解放门明城墙整治,从“城墙渡”到“观景台”,使我们意识到,规划充分尊重民意和专家意见,民主决策,就不会留下“遗憾工程”;城墙下从单一的公园变成休闲、消费一体的“城墙街”,即便像明城墙这样的“死宝”,也会“变活用好”:保下来,亮出来,并“用起来”。 作者: 顾巍钟
来源:新华日报 (责任编辑:车东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