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如何处理好城市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特色的关系,是每一个城市的管理者需要关注的焦点。南京市作为六朝文化古都,有1处世界文化遗产、2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上省级、市级文保单位,有388处赫然在册。
地上的、地下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文物古迹、历史文化遗存,以其厚重、丰富和精彩,在南京新一轮保护与利用中传递出城市的魅力和勃勃生机。规划管理与依法保护并举,南京这座古城在山水城林中渐次展演。
今天早7:00,午后13:10,请听《新闻纵横》特别报道:《南京,打造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的世界名城》。采写:中央台记者杨明、姚东明、杨守华。
南京,打造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的世界名城
片花:
中国的城市现代化,是一个充满悖论特征的过程:建设与保护应当如何权衡?
录音:(齐康)要把发展与控制结合起来,才能变成一个和谐的城市。)
保护明城墙,整治秦淮河,再现夫子庙昔日繁华……
南京,在科学的规划中延续2500年城市历史,丰富文化内涵:
录音:(杨国庆)六百年的南京城墙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修缮,力度六百年来从来没有过。)
保护城市历史,就是保护城市未来,南京人勾画出更加和谐的发展目标
录音:(罗志军)我们要把南京建成经济更加充满活力、文化更加繁荣、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城市更加安定和谐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
2006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新闻纵横》特别报道:《南京,打造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的世界名城》
(出现场音响压混)
各位听众,我是记者杨明。我现在南京市城市快速内环东线工程逸仙桥隧道施工现场向你报道。逸仙桥隧道穿越了南京著名的民国轴线中山东路。市建委副主任邹建平告诉记者:为了使工程建设既满足城市交通需求,又最大限度地保护南京珍贵的历史文化文脉和城市景观,设计者们进行了反复论证。
(录音)“在可行性分析的时候,前前后后做了有十几轮的分析,长达两年多时间,方案摞起来可能有一两米高。”(录音止)
邹建平介绍说,在论证修建这条干道时,最初是考虑多用高架桥结构,造价低;而最终,为保护南京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很多路段改为地下隧道,大大增加工程成本和施工难度:
(录音)“我们原来的概算大概是十六七个亿,那么现在是大概不到三十个亿吧。”(录音止)
多付出十几个亿的代价,换回了周边文化景观免遭干扰,南京的城市建设者们说,这笔账他们算得值!
城市建设与保护看似一对矛盾。在南京,象这样为了保护历史文化景观反复论证,不惜增加建设成本的事例,并不少见。年轻的规划局周岚局长感慨地告诉记者,为此她的头发不知白了多少根:
(录音)“快速城市化、快速工业化、快速信息化、全球化,这个历程在其他国家可能是上百年,而我们要浓缩在这么短的阶段来做,再加上我们的建设量是任何一个国家没有的。我们快速城市化的规模是如此之大!我们是这么几千年的文明古国,文化特征没有了也不行。难就难在这么多进程同时浓缩,在快的过程中要把格局、关键内容、架构做好,这就是科学规划的意义。实际上我们的压力非常大!)
南京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近2500年的建城史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人文景观,秦淮河、夫子庙、中山陵,历史名胜数不胜数。南京明城墙是我国保存至今最大的一座古代城垣,目前累计长度20多公里,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南京明城墙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墙体时有坍塌,加上拆墙取砖、违章搭建,破坏严重。
重新审视过南京城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南京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建设“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发展目标,现代化建设的重心转移到新区,老城着力于展现历史、改善环境、提升功能。
此后,明城墙得到了全方位、多层次保护。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城墙研究专家杨国庆:
(录音:“南京城墙文物保护力度逐年加大,环境得到了改善,城墙本体得到了维护,这个改善可以说力度是非常的大,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一下子就把南京城墙几十年来积累下来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可以这么说,六百年的南京城墙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修缮,力度六百年来从来没有过。”)
2004年,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与实施”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今天,这里已经成为中外游客和南京市民观光游览、流连忘返的去处。
(录音:)
记:经常来这明城墙这玩是吧?
老人:哎,常常来。现在全部把它弄得很整齐,再加以修饰,好看多了,哈哈……
游人:现在搞得不错,可以,蛮好的。
学生:这一段特别好,这一段保护的特别好,一块城砖能看出很多东西,城砖上的字,建造的历史、还有城砖上烧制的人,在哪个窑烧制的之类的。)
(出现场音响:茉莉花乐曲衬秦淮河导游解说,30秒压混)
各位听众,我是记者李宇飞。我现在是在秦淮河的游船上向您报道。秦淮河是古都南京的“母亲河”。然而长久以来,这条见证了六朝烟雨的著名河流,却成为一条“臭水沟”。2003年南京开始对十五点六公里长的外秦淮河进行全面整治。目前,外秦淮河已初现靓丽姿容。我看到,河的东面是绿树掩映的古城墙,西面是高楼林立的新区。面对两岸美景,市规划局规划处徐明尧处长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
(录音:现在看起来,我们当时规划提出来,一层水,一层堤,一层城墙,一层山,这样一种景观得到比较好的展现,比较丰富的层次。今天也比较好,今天水比较满。)
在外秦淮河东侧,记者看到,这里还依托沿河景观资源,建起了一个时尚休闲文化街区——水木秦淮。漫步在这里,带给人们最直接的体验就是山水城林交融的和谐。
[广告]
欢迎继续收听〈新闻纵横〉。
在南京,不仅是明城墙、秦淮河这样久负盛名的文化景观,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体现古都特色和历史个性的文化遗存进入了保护的视线。南京人意识到,彰显历史文化特色必须把保护范围从文物保护单位扩大到更广的范围,从2003年开始,南京在全国率先开始普查历史文化资源、归档建库。
录音:(出音响,压混)
我是记者姚东明。我现在是在承担普查建库工作的南京大学自然遗产研究所,我看到,十多位研究人员正在所长贺云翱教授的带领下紧张地忙碌着。贺教授告诉记者,这一次文物普查建库与以往不同,一是理念不同,这次调查不限于几百处文保单位,而是所有的历史文化资源都进行了调查,一共调查了1900多处。二是在技术方面这一次采用了很多现代化的手段,最终将建立一个历史文化资源信息库。
(出音响)“这样一个平台建立起来以后,无论是城市的建设,文物部门的保护还是城市的发展中间,都可以发挥它的作用。”
彰显历史文化特色,更需要建立科学的规划和法律保障措施。近年来,南京市制定出台一系列规划、法规,系统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南京市副市长陆冰:
(录音:我们之所以能做好,应该讲坚持了规划在前,制度在前。82年就制定了南京的文物保护办法和南京的城市总体规划,通过后面不断的完善修订以及制定了一系列办法。老城控制性规划就是要疏散城市人口,提升城市功能。)
保护历史文化,就是在延续城市历史,可以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一项调查表明,更多的南京人已经走出贪大求洋的误区,重视对历史的传承。
南京市规划局局长周岚:
(录音:90年的时候我们做过一次调查,那个时候的老百姓一半甚至超过一半强认为,南京这个城市不够现代化,要高楼大厦和立交桥,我觉得反映了那个时候的社会思潮。那么到总体规划调整的时候我们专门做了一次调查,老百姓反映观点已经开始多元了,四种选择,最后非常有意思,选择完全强调历史文化保护和完全强调现代化,各占四分之一,中间认为南京既要重视历史保护,又要现代化,百分之五十。大致这样的比例,那么这个实际上反映出社会的进步。)
明城墙和中山陵园环境综合整治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得到了市民和专家的充分肯定。
东南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齐康:
齐康:我跑过很多城市,很多历史文化地段,不是盖高楼,就是对历史文化的损害。南京总的来讲,保护历史文化是好的。比如,中山陵的保护,明孝陵的保护,还有地区的一些历史文化,做的是还是可以的。比如说,我们在盖南京航空学院的时候,我们发现了古代的水井,结果我们遵守国家的规定,第一层全部让出来,水井保留了,这是我亲身碰到的。
从经济上来讲,发展是硬道理,是对的。但是,从下一个层次来讲呢,保护也是硬道理,人才保护、文化保护,资源保护,但是,不要每个城市都要做大,做强,做美,我觉得,现在要把发展与控制结合起来。才能变成一个和谐的城市。
南京的历史文化特色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清晰。南京,正通过深化对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南京人说,在彰显历史文化特色方面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
南京市委书记罗志军:
(录音)03,这5年里,我们最突出的是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遗存,以为我们今后的发展铸造一个魂。文化是南京之魂,用先进文化引领南京的城市发展,这是我们独具竞争优势和城市特色的方面,我们应该高举这个大旗。未来5到10年,我们要把南京建成经济更加充满活力、文化更加繁荣、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城市更加安定和谐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
今天,第二届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将在南京开幕,除中国31个城市外,还有17个国家23个国外城市的嘉宾与会,参加名城会的积极性远远超过参加历次经济招商会,南京市委书记罗志军坦言,各大著名城市市长聚首南京,不仅缘于南京的经济发展,更在于南京得天独厚的文化内涵。
(录音)04,4:58“通过这样的博览会,能够把全国各个城市的好办法,世界上的各城市,特别是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的好的城市的先进经验,能够拿到南京来,成为我们发展中的有益借鉴,促进我们的发展。而且现在有更多的国际性历史文化名城市长愿意来参加,说明我们在这方面有进步、被认可,也说明我们已经达到了一个国际性、现代化的标准。我们愿意在这个起点上不断推进。” (责任编辑:张学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