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7周年的喜庆日子,我们谨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节日的祝贺!
在“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全党全国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任务和要求,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经济保持了发展速度较快、物价水平较低、经济效益较好的势头,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9%;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夏粮连续第三年获得丰收,单产创历史新高;经济效益继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8%,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2%;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10.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1.9%,居民消费价格只上涨了1.3%。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科学判断形势、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们既要充分肯定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坚定信心、继续前进;又要充分认识尚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保持清醒、适时调控。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切实引导到实现科学发展上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它既是我们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与风险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一定要从这样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自觉承担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们要建设一个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人类历史上有过各种各样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和实践,而我们所要构建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样的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的社会;应该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的社会;应该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社会;应该是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社会;应该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应该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建设这样一个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应当看到,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我们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创造活力,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更加重视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综合性、有效性,注重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各方面促进发展的积极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前程似锦,任重道远,新的使命正在鼓舞和召唤着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扎实工作,开拓创新,齐心协力推动科学发展,同舟共济促进社会和谐,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